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洞头概览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2010年05月24日 10:17:29来源:
核心提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如何从海岛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从世界城市化过程来看,在其城市化或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依然坚持几条原则,或者说走的是这样的一种途径。

  1、城乡一体化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在美国这样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它仍然坚持着农业的基础地位,其耕地占国土面积的20.5%,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3.2%,粮食产量占世界的五分之一。(而我国目前采用了最严格土地政策,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0%多一点。)

  2、实现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是前提,而城市化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超前,必须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速度同步。城市化的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滞后是发育不全的城市化,是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城市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难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而过度城市化,就是城市化进程和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城市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也是一种病态的城市化,既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又不能带来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还会产生严重的城市病。只有同步城市化,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与良性循环,避免或缓解、消除“城市病”。

  3、集中型城市化必须与分散型城镇化相结合,城市规模和城镇布局必须合理,才能真正形成城乡一体。国际经验表明:城镇不是越大越集中越好,也不是数量越小越好。城镇过大、过于集中,容易产生“城市病”;过小、过于分散,会影响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国外的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是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要认真吸取借鉴。从国内的案例看,像义乌、昆山都是好的例子。这里一起了解一下昆山。昆山60万人口,921平方公里,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1150亿元,财政收入200亿元。城镇居民收入2.2万元,农村居民收入1.2万元。2005年昆山作为江苏第一个全面小康县通过验收。昆山在城乡一体化中,按照片区规划的理念推进城乡规划,把整个昆山规划为一个中心,六个片区,从城市中心,副中心、小城市、特色镇、新社区按片区过渡规划。城乡基础设施上,实施统一建设,基础优先,市域内任何地点15分钟可上高速,半小时可达上海、苏州。在社会事业发展上,特别是社会保障上,昆山也经历了从有门槛、低水平、广覆盖到城乡无门槛、中水平、全覆盖的过程。资源配置上,实施了“三个一”,一是“一证走天下”,城乡都通过居民身份证实施信息登记;二是“一个龙头供水”,不分城乡;三是“一个炉子焚烧”,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

  二、洞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现实基础和存在困难

  (一)宏观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已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大又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位置。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指明了方向。浙江省是全国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走在前列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0%以上。我省今后还将在户籍制度改革,产业集聚、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扫除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利因素,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发展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洞头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动融入温州大都市,一体化发展思路不断优化。随着洞头交通区位优势的不断显现,洞头在温州城市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的定位就是温州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深水港区、旅游休憩度假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海洋产业特别是临港工业的集聚地。确立了百岛城市化理念,城市规划范围不断拓展。洞头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县建设“海上花园”的奋斗目标,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百岛城市化战略”,以“拉开框架、突出重点、逐步推进、覆盖全岛”的工作要求,推进现代港口旅游城市建设。完成了城市总规修编,城市规划区范围由原来的21平方公里扩大到66.2平方公里,完成了51个村庄规划编制,从规划上将海岛城乡融为一体。城乡二、三产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8年,我县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000美元(3473美元)。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中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9%,工业化、城市化的水平得到了较快提升,一产的比重总体逐年下降。与此同时,渔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先进的设备、技术在渔业捕捞和养殖中迅速推广应用,渔港经济发展正积极推进。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劳动力结构也随之改变,真正从事一产的渔农民劳力仅1.8万人,只占全县总人口的14.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海岛环境不断改善。近几年是我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灵霓海堤顺利建成通车,海岛实现了与大陆相连的千年梦想。温州状元岙深水港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区位条件更加突出。9座跨海大桥连通了11座主要岛屿,并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县内交通显著改善。陆域引水、引电工程正加快推进,一批交通、水利、渔业、旅游、市政、社会发展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启动建设,重点建设年度投资由“九五”末的1亿元增至2007年的5亿元,城乡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城乡社会事业统筹推进,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会事业,尤其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实现了由资源不足向基本覆盖的跨越。在全省各县社会发展排名第38位。城乡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专门优惠政策,加大渔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建立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帮扶长效机制,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建成了县人力资源市场,为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岗位信息;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创成省级教育强县,并于2006年秋季开始,免除了全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城乡卫生服务不断强化,建成了新人民医院,完成了乡镇卫生院整合、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29%;农村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全县农村自发组织的文艺队伍超过100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在完善城镇居民各项保障的同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退渔渔民的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实施了城乡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和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三)存在困难。

  洞头虽然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看,二元结构的矛盾仍较为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仍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从资源环境来看,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强制约束。在人口因素制约上,我县人口相对少,因此投入成本相对大,效益难体现。城市化首先基础是人的集聚。城乡人口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地方财力压力增大;不少渔农村劳动力因缺乏生产技能,带来转产转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在生态环境制约上,受大环境影响,海洋环境质量下降,资源日益衰减,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减排空间有限,开发建设中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破坏。在土地资源制约上,土地紧缺,农保率高。二是从协调发展来看,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较大反差。在城乡居民收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发展速度,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有较大差距,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1,但考虑城镇居民享受的住房、物价等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福利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上还要大一点。在镇村之间发展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既有经济总量大强镇和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超百万元的强村,也有一些经济发展相对困难的镇和经济相对薄弱的村。三是从经济基础来看,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洞头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8.4%,城镇化水平还很低(同期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为43.9%、温州市为56.4%)。洞头工业产业还很薄弱,整体基础是中小企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落后,整体抗风险能力不强。在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资源要素制约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由于企业主自身素质不高,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谋划,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有很大的局限性,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步伐不够快。不少渔农村受农保地等土地政策和水源地、生态林等生态功能规划的限制,在渔农村经济发展上缺乏空间。四是从体制机制来看,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严重阻碍。在土地制度上,土地制度有待改革完善,渔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不畅、转移力度不大,土地规模经营和渔农业生产率亟需提高。在公共财政上,公共财政向农村转移或投入的力度还不够大,农村居民在经济收入、医疗服务、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养老政策、物质文化等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管理体制上,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等尚未真正健全,工作推进主要体现在领导和推动层面,真正的体制还未建立。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洞头论文

编辑:张汉珠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