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洞头概览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对接沿海产业带建设 实现洞头经济跨越式发展
2010年05月24日 10:16:51来源:
核心提示:基于瓯江口沿海产业带建设对洞头发展的极其重要性,本文剖析了瓯江口区域开发建设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洞头县全面对接和融入瓯江口沿海产业带建设的建议措施,以加快瓯江口一体化开发建设,实现洞头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问题

  瓯江口区沿海产业带建设涉及洞头县、龙湾区、市瓯江口总指挥部等多个不同管理主体,涵盖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基础建设等诸多领域,面临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利益分配、政策处理、拆迁安置、转产转业、社会保障等系列难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一)规划管理不够到位,区域整体发展协调困难。

  目前,市瓯江口总指挥部已组织编制了《瓯江口区域发展规划》、《温州市半岛组团西区总体规划》、《温州港大小门岛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温州港状元岙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此外,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所辖区县以及各乡镇根据各自需要也编制了不同类型的规划。但总体缺乏上位规划指导,规划之间衔接不够,基础规划相对滞后,规划管理难一统一。尤其是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仅从岸线利用角度提出规划布局设想,深度尚未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缺乏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依据,影响了瓯江口区域开发建设进程。

  (二)开发管理主体较多,县指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瓯江口区域开发涉及洞头县、龙湾区、市瓯江口总指挥部及下属三个指挥部和市航道治理指挥部等,造成项目的实施“政出多门、事出多头”,建设效率低下。随着瓯江口区域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市瓯江口总指挥部与相关区县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涉及滩涂开发利用方面,政策处理多以区县为主,而滩涂开发利用则排除区县参与,相关利益协调机制没有建立,影响了区县积极性。在城镇与社会发展方面,指挥部侧重项目开发建设,忽略城镇建设,造成开发区块与相关区县在基础设施方面难以共建共享,社会管理职能分割,工业化与城市化不能联动推进,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重大项目推进受到制约。

  市瓯江口总指挥部与开发区管委会不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管辖范围,因此与相关区县职责交叉问题比较突出,难以形成协调推进的管理机制,制约了重大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总体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区域行政管理不统一。市瓯江口总指挥部是市政府派出负责瓯江口区域重大项目开发建设的领导管理机构,但法律地位不明晰,不能独立行使行政管理权。重大项目开发区域涉及的行政管理、社会事务等在指挥部参与下,当地政府正常管理机制被打破,不同管理机构之间管理上的“越位”、“缺位”现象难以避免,政令难以统一。二是重大项目协调机制不顺畅。在工作机制上,当地政府与指挥部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联动配合、协调促进的机制,行政效率偏低。在项目推进上,由于指挥部职能配置上的局限,在项目开发建设运作上只能扮演项目业主角色,各项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审批等均涉及区县相关部门,审批层级较多,报批程序繁琐,项目进展偏慢。

  (四)收益分配尚未理顺,利益协调机制有待建立。

  目前,瓯江口区域开发中的设施建设、海涂围垦等基础性投入,全部由市瓯江口总指挥部下属的温州港城发展有限公司承担,属于市级财政投入。同时,洞头县等相关区县政府为渔农民转产转业以及工程项目配套也要投入大量资源和财力,且开发建设、矿产资源等相关税费权限上收或暂予缓收,使本来就十分薄弱的财力更加紧张。需要尽快研究新增收益的分配机制,明确区域开发带来的新增土地、财税等收益兼顾市本级与相关区县利益,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五)政策处理缺乏互动,建设氛围亟待共同营造。

  一是随着瓯江口开发建设加快推进,洞头、灵昆两地出现大批因退出养殖业而需要转产转业和拆迁安置的渔农民,社会稳定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二是政策处理涉及洞头、龙湾、乐清等地,补偿标准不一,群众诉求多样,地方政府又缺乏资金决定权,实际工作往往难以灵活、快速解决。三是政策处理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需要各指挥部和地方政府及时沟通、协调联动、深入一线、共同解决。同时,要进一步做好思想工作,加大宣传发动,共同营造良好建设氛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洞头论文

编辑:张汉珠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