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文学沙龙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忆第一个教师节
2020年09月10日 15:50:33来源:洞头新闻网
核心提示:

  

老相册:第一个”教师节”礼物

       文/百岛一峰

  光阴荏苒,转瞬第三十六个“教师节”来临了。一个职业节日反复轮回了三十六年,也许其精华、原汁原味早已滤尽,千篇一律的活动形式,更会让一些人麻木。但当你了解了它的来历,经历了它的“第一个”节日,你就会加倍珍惜之。

  中国的“教师节”来之不易。它不同民间节日,不是约定俗成的,是无数教育前辈为改变教师的地位,前仆后继,呼吁、呐喊,努力争取来的。据有关资料记载:1931年由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人发起,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虽在全国各地产生一定影响,但当时政府没承认;1939年国民政府拟定以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但未能在全国推行;1951年新中国决定把5月1日作为教师节,由于与劳动节混合,教师一直无法单独活动,名存实亡;直到1984年12月1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启功等七人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第二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至此,“教师节”千呼万唤才出来。此决议一公布,举国杏坛一片欢腾。无数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一辈子的老教师、老教授们更是热泪盈眶,百感交集;忘不了曾有的古训,“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师道尊严”“有教无类” “教学相长” “传道、授业、解惑” “尊师爱生”;忘不了曾有的高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红烛” “辛勤的园丁”;更忘不了曾有的贬辱,“臭老九” “没改造好的小资产阶级份子”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对象” “各类政治运动的靶子” “牛棚的宿主” “抬不起头的群体”…… “教师”这个时代文明的“晴雨表”,总是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文明的兴衰而大起大落。如今“教师节”的确定表示了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肯定,确立了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实现了无数教育前辈为之努力的夙愿。党英明、国昌盛、师者幸也!

  经历过第一个教师节的人是幸运的,是难以忘怀的。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在北岙中学(现海霞中学)任教,那时正是我从事教育工作20周年纪念日(9月1日),可谓双喜临门,我欣喜万分,激动之下挥毫写下了“甘为春蚕吐丝尽,愿作红烛照人寰”的诗句,以表示自己愿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决心。那天,社会上到处可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教师节” “向辛勤的园丁,人民教师致敬” “老师您好!”之类大红标语。各级领导都到各校慰问教师。县里举行了大型庆祝大会和文艺演出。那天,教师个个春风满面,喜气洋洋。校园到处充满节日的气氛,学生们更是沉浸在与老师同贺同乐的节日氛围中。他们纷纷给老师赠送贺卡和礼物。记得我班有几个女生很用心地买了三盘塑料盆景送给我,一盆是结满硕桃的桃树、一盆是郁郁葱葱的虬松、一盆是红黄灿烂的枫树。她们说:“桃树比喻老师桃李满天下,也是寿桃向您祝寿;青松表示老师寿比南山不老松;枫树比喻老师事业辉煌,金秋灿烂。”真是用心良苦啊!这虽是三个小小的塑料工艺品,但她却是莘莘学子的一份感情、一份献给“第一个教师节”的厚礼,我理当珍藏之。之后十几年,我一直将它们摆放在书房,直至1996年乔迁新居才下架。

  为了迎接“第一个教师节”的到来,让教师们“焕然一新”,我校决定给每位教师做一套西装校服,聘了温州著名缝纫师傅来学校,一个一个量身定做。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制作,终于在第一个教师节来临那天,让全校教师穿了崭新笔挺的西装校服。记得9月10日那天下午全县教师在县电影院召开庆祝大会,我校全体教师以清一色的笔挺西装,佩戴鲜红条纹领带排着队伍走上大街时,引来了一路群众驻足观看(当时社会西装热尚未兴起)。一进大会厅更是让在场的全体教师惊讶、关注、羡慕。瞬间我校教师方阵成了整个会场的一道亮靓风景线,为节日增添了光彩,为教师树立了新的风貌。

  为了纪念这个不平凡的节日,学校还给每位教师赠送了一件小礼物——《相集》。那天下午大会结束后,有同事要我在其《相集》扉页写几个字以示纪念。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半圆形的图案,用稚嫩的隶书体写上“第一个教师节留念9.10桃李集”及校名、时间等文字。事后很多人看了都拿来要我给写,无奈我全收了,用毛笔一本一本地写,写到深夜、手都写酸了,剩下自己那本就不写了。第二天他们拿到后都很高兴,不计较字写得好坏,图个“第一个教师节”的纪念,很满足。不少人至今还保留着这小小的《相集》,纪念那“第一个教师节”。

关键词:

编辑:翁蓓蕾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