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印象洞头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望海楼的前生今世
2014年10月15日 15:26:09来源:洞头新闻网
核心提示:望海楼,是洞头县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洞头风景名胜区的代表性景观。今年,恰逢望海楼建楼1580周年、建楼太守颜延之诞辰1630周年。在登名楼、眺百岛、赏美景的同时,颜延之的文学成就和对我国山水旅游开发的贡献,也值得后人感怀追念。

望海楼内非遗奇葩展厅。

游客竞相拍摄望海楼风采。

望海楼内耕海牧渔展厅。

  望海楼,是洞头县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洞头风景名胜区的代表性景观。今年,恰逢望海楼建楼1580周年、建楼太守颜延之诞辰1630周年。在登名楼、眺百岛、赏美景的同时,颜延之的文学成就和对我国山水旅游开发的贡献,也值得后人感怀追念。

  建楼颜太守筑起东海“第一楼”

  颜延之(384-456年),琅琊临沂人(今属山东)。南朝刘宋时的大文学家,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此两人加上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在当时的文坛是响当当的人物。

  颜延之的祖上至父亲一辈,都当过官,但到了他这一代,因幼年丧父,家境一落千丈。《宋书·颜延之传》称其“少孤贫,居负郭,室巷甚陋”,“年三十,犹未婚”。不过,颜延之人穷志不穷,手不释卷,满腹经纶。《宋书》赞其“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

  颜延之31岁以后才有了官职。也许是较长时间过着贫穷生活的缘故,尽管当了官,仍不改恃才傲物、刚直不阿的品性。他看不惯朝廷权贵的作为,敢于直谏,常常触犯专权的重臣,受到排挤,入朝为官42载,曾4次被贬。

  颜延之于公元423年被外放为始安太守(即现在的桂林)。桂林太守府的不远处,是一座风景秀美的独立山峰。颜延之写下了“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诗句,山峰因而得名“独秀峰”,声名鹊起。如今,独秀峰、颜延之读书洞都是桂林的著名景点。

  三年后,颜延之被任为中书侍郎。从桂林返回都城建康(今南京)。途中路过湘州,登巴陵城楼(即现在的岳阳楼),写下了《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赞岳阳楼的诗,为岳阳楼文化底蕴的累积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对后世影响极大。

  公元434年,颜延之因“不能斟酌当世”,“词甚激昂,每犯权要”,再一次被贬,重踏好友谢灵运的足迹,“出为永嘉太守”。

  到任不久,就率众乘船出海,巡视温州周边诸岛。到了一个名叫青岙山的岛屿时,他被这个岛的山形和景色所吸引,不由得驻足停步。

  青岙山就是现在洞头县的大门岛。《名胜志》载:“青岙山在海中,两山对峙如门。”(这就是青岙山后来改称大门岛的原因)山形固然奇特,山上的景色更为迷人,后人清代恩贡王步霄诗赞为“云满碧山花满谷,此间小住亦神仙”。置身于此美景之中,颜延之心中的愤懑、郁闷一扫而空,于是命人在岛上筑楼亭,以便能经常在此观赏海景,后人遂称其“望海楼”,

  望海楼是目前所知我国有史以来最早在东海畔修建的观景楼阁。山东的蓬莱阁也建在海岛,但建造的时间在北宋嘉祐年间,约公元1061年,比望海楼晚了600余年。江苏泰州也有望海楼,是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8年)建的,时间更晚,况且还望不到海。中华大地楼阁众多,但大多建在平原地带,建在海岛的极少。这不仅仅是因为当时海岛交通不便,建楼所需的用材运输困难,还在于海岛气候特殊,风厉潮咸,腐蚀性强,难以维护。而颜延之率先在海岛建楼亭,很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

  第一个开发桂林山水,第一个写下咏赞岳阳楼的诗歌,第一个在东海畔的洞头岛上修建楼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颜延之不仅是一代诗风的领军人物,还是我国山水旅游的拓荒者之一。

  寻楼张又新吟作入选《全唐诗》

  唐代宝历年间(825--826年),诗人张又新调任温州刺史。

  张又新生活在唐宪宗时期,诗文俱佳,在连中解元、会元之后,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高中状元。历史上“连中三元”者,连他在内仅有17人。他又嗜茶,著有《煎茶水记》,是继陆羽的《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之作。

  张又新才学虽高,在官场却屡屡受挫,很不如意,这一次到温州,也是被贬官外放的。他上任后,查阅志书,追随先贤,钦羡颜延之的诗名和赏海的雅兴,于是特地泛舟渡海,来青岙山寻找望海楼。只可惜,这时距离颜延之建楼已经过了近400年,望海楼不堪岁月相摧,已消失在风霜雨雪之中了。

  张又新兴叹之余,赋诗《青岙山》感怀:

  灵海泓澄匝翠峰,

  昔贤心赏已成空。

  今朝亭馆无遗制,

  积水沧浪一望中。

  海碧峰翠,美景未改;满眼波涛,亭馆何在?昔日先贤心赏地,尔今凭吊唯积水!张又新被贬后的郁闷、寻楼未得的惆怅,在诗中流露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后来被收入《全唐诗》中。洞头一个孤寂的海岛,在集唐代诗歌之大成的典籍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同时选入的,还有《孤屿》、《华盖山》、《谢池》等描写温州的诗。

  1000多年后,清光绪八年(1882年)刊行的《光绪永嘉县志》卷二“舆地·叙山”中介绍青岙山时,在其项下说明中,特列举了此诗,可见这首诗的影响力。

  洞头乃“外载海洋,内资三江”的海防要地,明清两朝都在较长一段时期实行“禁海”,岛上住民迁徙频繁,流动性大,加之海岛自然条件所限,因而望海楼未能重建。不过,颜延之的才名和张又新的诗作,影响广远。直到清代,诗人戴文俊还在《瓯江竹枝词》中专为望海楼写了一首诗:

  天风振袂上危亭,

  蜃市初消海气清。

  日暮云中君不至,

  高歌独有老龙听。

  戴文俊是魏塘(今浙江嘉善)人,清同治七年(1868)随宦来温,长达20余年,对温州的历史文化较为了解,所作的97首《瓯江竹枝词》,温州的山川人物、风土人情,尽在其中。这首诗的后面,作者还以这样的文字做了注解:“《名胜志》:青岙山在海中,两山对峙如门。南朝宋永明中,郡守颜延之于此作楼以望海。”

  重建展名楼风采扬海洋文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洞头县大力发展滨海旅游。1991年5月,洞头景区被列为浙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县内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重建望海楼,增加景区的文化元素,把洞头独具海洋特色的历史文化充分显示出来。

  2003年3月,县委、县政府把望海楼重建提上了议事日程,成立了“望海楼工程建设指挥部”,要求把望海楼建成全国最有特色的楼,成为洞头标志性建筑,为洞头人民立一个留存百年、几百年的好建筑;同时,根据县财力的实际,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一以贯之地把楼阁建设好。

  重建的望海楼选址海拔227米的烟墩山顶,这是洞头本岛的最高点,登山环顾,洞头大多数岛屿历历在目。2003年5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前来洞头视察,在现今望海楼“泓澄亭”的位置,俯瞰了洞头概貌。

  名楼重建,设计是关键。几经讨论、评审、投票,江西规划设计总院的建楼方案从应征的五个方案中脱颖而出。巧的是,这个方案的设计者,是江西滕王阁第29次重建的总建筑设计师陈星文先生。江西滕王阁和洞头望海楼,通过设计师的手,在新世纪的交汇点紧紧挽起了手。

  2005年1月27日上午,望海楼工程在霏霏细雨中开工。历经两年半的精心施工,主楼于2007年6月7日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之后又连续进行了两期的配套设施工程建设,于2012年6月完成,从而形成了以主楼为核心,前门耸立、三亭护绕、诗廊陪衬的格局,景区初具规模。

  望海楼重建时,十分注重文化的积累和展现。张又新《青岙山》和戴文俊《望海楼》的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两名副主席书写,置于景区内。望海楼工程建设指挥部与县旅游局先后和国家级协会联合举办了海内外“望海楼征联”、“望海楼诗词”两次大赛,得奖的作品,邀请全国、各省书协副主席以上的名家书写,镌联刻碑,启功、沈鹏、李铎、朱关田、周慧珺等书家,贺敬之、周巍峙以及贾平凹、熊召政、王剑冰等名人,为望海楼文化的积淀增光添彩。

  与各地古楼不同的是,望海楼内还陈列了洞头海洋文化展览,分为帆锚相依、耕海牧鱼、闽瓯风情、非遗奇葩等4个展厅,以丰富多样的展品、声光电结合的展示手段,介绍洞头独有的融闽南与东瓯文化于一体的民情风俗。

  2012年11月,中国名楼协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市长论坛及协会第九届年会。会议期间,协会考察组对全国申报入会楼阁做了实地考察汇报,经认真审议,批准洞头望海楼为新的会员单位,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的牌匾。中国名楼协会由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等发起成立,是以研究、保护文化名楼,推广、传承名楼文化为宗旨的学术团体,目前有会员单位13家。

  望海楼自2003年年初确定重建,开始筹备,到2012年年底加入中国名楼协会,历时10年。“千年望海楼,十载重建路”,四任县委县府领导、五任县旅游局负责人,带领望海楼的建设者们,向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当年建楼的颜太守、寻楼的张刺史如若有知,当应击掌点赞!

  望海楼正式开放7年来,接待的海内外游客已接近百万人次;全国最美海岸线摄影大赛、海峡两岸半屏山旅游文化交流活动书画茶会、浙江海姐大赛、浙江电视台“浙江沿海行”活动封镜仪式、“全国海洋旅游年温州市启动仪式”等重大活动在这里举行;中央及北京、福建、浙江、台湾电视台,韩国电视台相继登楼拍摄。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洞头望海楼的影响,正日益扩大。

关键词:

编辑:钱飞琴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