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互动   ->   闲谈茶馆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麦家:文学让我们的心灵更善良
2012年08月07日 08:25:25来源:搜狐网
核心提示:

    有很多人可以花几万块钱买一个LV包或者花很多钱请别人吃一顿不健康的大餐却不肯花十几块去买一本书,文学对于很多人始终排在物质满足之后。的确文学不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利益,但是它却润物无声地使我们的心灵更加温暖善良。

  我谈的题目是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的生活和我的职业的关系。文学已然是我的生命,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的日常生活非常简单,除了参加少量的社会活动外,多数时间都窝在家,不是读书就是写作,要么就是散步,锻炼身体。散步、健身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写作。总之,我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我想,如果谁判决我,要让我离开文学,不让我读小说,读诗歌,也不让我写,我想我肯定会自杀的,因为这是我的一个呼吸口,我活着的一个理由。

  文学对我很重要,可对我父母来说可能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的父母亲都是农民,虽然粗识文字,但绝对看不完一张报纸,更不要说看书,看文学作品。我父母现在身体不太好,尤其是我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因此这两年我经常回家,每到周末只要我在杭州我都会回去看看他们。经常跟他们在一起,有时我不禁会问自己:被我视为生命的文学对他们有意义吗?我得到的结论是否定的。如果你去问他们,文学跟现实有什么关系,我想他们一定会说没关系。他们每天过着非常简单、朴实、机械的生活,天亮起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们心里也有梦。过去他们的梦,一定是让自己孩子能够吃饱、穿暖;现在肯定是希望孩子们能在外面发展的更好。我母亲知道我是一个作家,在写书,但她不知道这个书在社会上的价值,也不知道这些书能赋予我什么价值。不用说,文学和他们也许并不存在关系,他们从不读书,哪怕是我的书,顶多是摸一摸而已。我出了书都会送他们一本,扉页一般会写上一句话:送给我的父母双亲,诸如此类。他们会摸一摸,看一看封面,象征性地翻看一下,仅此而已。

  我想,文学跟他们,也许真的是没有关系的。而他们是谁?他们代表了我国至少几亿人。是的,我的父母代表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一大群靠土地生活的人,他们的感情全在土地上或者在自己的亲人上。他们的梦都是跟土地有关,跟自己亲人的安危荣辱有关。他们的生命里没有诗,没有小说,没有散文,只有一只会饱饥的胃,一具知寒冷的身体。他们的生活很简单、实在,抒情、浪漫、文学的事跟他们无关。他们的每一个梦都是有脚印的,脚踏实地,踩在贫困的土地上。他们不会去欣赏大自然的美:雪境、雨丝、晚霞、起伏的山峦、汹涌的波涛,是难以进入他们眼里心中的。大自然在他们眼里心里也许只有粮食,只有能够改变他们生存境遇的那些东西。

  难道文学只属于我们这些少数人?文学到底是什么?到底能给我们什么?确实,文学不能给你增加收入,没有哪个单位会因为你喜爱文学给你加工资,也没有人会因为你有文学修养而奖赏你。尤其是今天,一个完全被功利迷惑的年代。

  但是,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了文学会怎么样?我想一定会更缺少真,缺少善,缺少美。虽然文学确实不能给我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利益,但它教给了我们审美的能力,辨真的能力,向善的能力。因为有了文学的传承,我们懂得了怎么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因为有了文学的滋养,我们的情感世界变得细腻、饱满、敏感;因为有了文学的照耀,我们有了在苦难中仍然热爱生活的信念和梦。文学让我们的内心和外面的世界变得有情了,有义了,有美了。

  所以,我曾经这样想,文学不是太阳光,可以让万物生长,给万物带来实际的利益,文学有点像月光。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月光,对我们现实世界:万物生长,我们普通的日常生活,是没有损害的。世间大部分东西是不需要月光的,无月光照样可以生长。但是如果没有月光,我们的情感世界,我们的心灵可能至今都还是一片黑暗。月亮是照亮我们心灵的阳光。人间很多美好的情感、梦都是在月光之下产生的。对我们来说,对一个诗人来说,对一个正在谈情说爱的来说,月光就是他的亲人,见了月光,他的感情会莫名地变得丰满,情绪会特别饱满。我们在太阳光下劳作,可能汗流浃背,可能站得高看得远,但有一些很内心的东西因为被太阳一照就失去了,或者躲起来了。月亮升起来时,我们很多美好的梦想、情感、思念都苏醒了。

  话说回来,月光对我母亲来说可能真是无用的。我这里说的母亲当然是一个代词,她代表了一群人。他们天一黑就睡觉了,他们不需要月光。他们需要太阳光,给他们光明,让他们去劳动,让他们需要的食物得以生长。其实,我母亲他们也是需要月光的,需要在月光下回忆过去,想想未来的日子,只是因为白天劳作太累,日常生存太沉重,让他们不得不放弃了这种不切实际的务虚的需求。而人有时候虚的东西其实比实的还重要,比如我们的心灵是虚的,但它确实比实的身体重要。

  我还在想,我的父母,虽然他们生活得很贫困艰难,但毕竟他们也有年轻的时候,有青春期,有情感萌动、成熟的季节。那些季节里他们有没有做过梦?我想肯定也是做过的。为青春做梦,思念远方的莫名人,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的遐想。这些都是文学的一部分,是文学在起“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有人说只要你上过高中,肯定跟文学发生过关系。人的青春期就是文学期,青春萌动,感情世界刚刚形成的时候,内心极为孤独,肯定会暗恋同学,或者暗恋老师,或者是暗恋曾经看过的电影里的一个异性。这种东西跟谁说,谁都不能说,少男少女的秘密全闷在心里,所以就会写日记、写诗。

  人的青春期是非常苦闷的,因为孤独,因为他已看到了这个世界,但没人能够跟他分享他看到的这个世界,因为成人总是害怕他提前进入感情世界,这种感情成了他的牢房,被完全锁在自己的内心里。但锁是锁不住的,怎么办?通过读写文学作品,诗啊,小说啊,日记啊等等来表达,来宣泄。所以,人的青春期就是文学期,这话没错的。有人说青春是一场病,治病的良药就是文学。

  我母亲他们因为不识字,没机会得到文学的滋养,病没有治愈,所以他们的情感世界也许比我们要荒芜、单调得多。这个代价是沉重的,就因为贫穷剥夺了他们读书的机会,让他们无缘结交文学。

  在贫困岁月里,文学离开了我们是情有可原的。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心灵的问题,幸福的话题,总是在解决了饥饱温暖之后。但是现在,文学并没有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财富的增加与他们发生更多关系,甚至越来越没有关系。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我们进入了一个被物质异化的时代,我们愿意拿出最聪明的才智、精力、甚至健康去无止境地追逐物质利益,有奶便是娘,有钱就是英雄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新的道德标准。

  人们乐意花十万块钱买一只LV包,花上万块吃一顿也许有害健康的大餐,却不愿意花十块钱去买一本书。我们有洗脚按摩的时间,却没有看书的时间。我们把房子墙上装修了又装修,却没有热情去修饰一下内心。我们也有人在读书,但读的大多是愚人书、工具书、应试书、教人行恶的书,这些书可以帮助我们掠夺更多的财富,把单位同事斗败,把生意伙伴搞跨,把道德弄败坏,把真善美的生活玷污了。我一直在想,我们怎么迎来了这么一个时代?我们到底怎么了?当我们有条件选择生活时,我们怎么选择了这样一种“空心的生活”,不要内心,不要审美,不要梦想?

  这确实是个问题,是时代的问题,更是我们个人的问题。在我看来,是我们薄待了文学的问题。因为文学归根到底是关乎心灵活动的,关乎美的,善的。它是非功利的,虚的,而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太功利,急功近利,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可以放弃所有美德,不择手段地去抢夺。心都沉沦了,有一座金山又能有什么用?金山可以让你住豪宅,坐豪车,吃大餐,泡年轻漂亮的妞,说来说去优待的只是身体;当你的心灵出了问题,开裂了,漏水了,金砖是补不了心灵之洞隙的。最成功的人都有挫败的时候,都有心灵焦虑的时候,金山在心灵出问题时是无能为力的。而一首诗,一个关于悲欢离合的故事,也许能让你从焦虑和困惑中走出来。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记录的是世态百相,传承的是人类情感和记忆,是我们心的困难,情的困惑,是我们人生的种种境遇情景:真与假,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希望与绝望。你的困惑在里面,解决你困惑的方案也在那些有灵的文字里。

  如果可能,我要奉劝现在的年轻人,你们一定要多读点文学作品,让自己的心有伴侣,有家乡。人年轻时是打开内心世界最佳的时代,就像打铁一样的,在那个时候没有打好,不给它最好的火候和锤打,这扇心门可能永远难以打开,或者说只能打开一点点。人年轻的时候,青春时期,如果没有让内心接受滋润,那么你们的内心也许会永远关闭。内心一旦关闭,你们就感受不到幸福,或者说你们自己觉得很幸福,但你们的幸福层次是低级的,粗浅的,就像我母亲他们。坦率的说,我母亲他们的生命更多是属于身体的,他们的幸福感更多来自身体而不是心灵。

  我真的认为,文学应该是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的,但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遗憾。有很多很大一部分人以前是因为贫困,现在是因为无知和蛮横,跟文学失之交臂,应该是其中遗憾之一吧。因为贫穷,我的父辈生活得十分粗糙简陋,该受教育的时候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他们生来就是为生存而活,他们没有机会为自己的心灵而活。他们身体的价值、身体的功能、身体的需求被成倍地放大了,内心世界却被成倍地遮蔽了。当一个人的内心被遮蔽了,文学就会离他远去,或者文学对他就缺乏价值和意义了。这不是文学无能,而是我们的生活有缺陷,有遗憾,是生活出了毛病。可如今我们并不贫穷,为什么还要漠视文学的教养?看来我们的生活真是出了毛病。

  现在我是不是可以这么总结的说,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或者说文学和我们的关系其实就是和心灵的关系。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你的心灵被开启,文学就是和你有关的。如果文学跟你没关,就像我的父母一样,他们的心灵一辈子都没被打开过,或者说没有很好地打开,他们的心灵世界很小,装不进去文学。因为没有装进去文学,他们的人生失掉了许多滋润和滋味。简单地说,他们的幸福感也许超过我,但我还是要说他们幸福的层次是低的,他们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被一个文学人物、一首诗、一部电影温暖过,感动过。

  我们,在文学的滋润下,看到月光会想到白居易、杜甫的诗,你去游三峡的时候心里也许会想到“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的诗句,你到杭州西湖看到雷峰塔会想到白娘子,等等。现实世界的一点一滴都能够在我们的内心唤醒记忆,那是文学给我们的,文学让我们的内心饱满了,宽阔了,灵敏了。

  说了这么多,总而言之,我想说的是一个意思,文学不是没用的,文学和我们有直接而至深的关系,那就是心灵关系。这么多年来,我跟文学一直有紧密的关系,我的体会这不仅是给我提供了一份职业,有了谋生之道,更重要的是,我的内心变得宽大了,温暖了,善良了。读一本好书,结识一个文学人物,无异于交了一位好友,你的心灵会因此而少一份孤独,你的生命会因之而多一种牵挂和爱。孤独的心灵是痛苦的,没有爱的生命是残缺的。和文学为友,与书中的人物做伴,是我们对生命最深层次的关怀,是终极关怀,也就是心灵关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提高,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我们的身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怀。但遗憾的是,我们对心灵的关怀少了,很多人远离了文学,疏于精神沐浴,忙于物欲一层又一层的开发、满足。我们平时不难听到有人对文学无用的鼓吹,甚至有名人公然在媒体上责问:读小说有什么用?我要说,读小说有什么用,只有读了的人才知道,不读的人是不知道的。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文学写文学中度过的,在我和文学日夜相伴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开卷有益”这句话的正确性:它犹如一个简单又深刻的数理公式,一个穿越千秋世代而不变不老的真理。我可以说,读书和写作,就像是我的左半身和右半身,它们成全了我,也塑造了我。我觉得很幸福,也很温暖。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这份幸福和温暖,让生命变得充实而丰满,坚实而有力。

关键词:

编辑:钱飞琴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