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文学沙龙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战旗猎猎耀华夏
2010年07月22日 08:13:40来源:
核心提示:

编者按:

  今年正值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建连五十周年,在此期间,我县广大文学爱好者创作了一批宣传海霞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进一步弘扬海霞精神,打响海霞品牌,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摘登部分优秀作品,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61年来,民兵预备役建设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书,那么“海霞精神”就是一页无法跳过的“必读章节”。如果说新中国成立61年来国防建设是一部恢弘壮丽的诗歌,那么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就是一曲震撼人心的“交响乐”。

  在百岛上下喜迎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建连50周年之际,有一个地方使我刻骨铭心,那就是原北沙乡桐桥村,一个女子连战旗升起的地方,“海霞精神”孕育诞生的发源地。追忆那段令人难以忘记的峥嵘岁月,一段不结之缘将我与一个人物联系在一起,那就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首任连长汪月霞,从她身上折射出的“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像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我人生前进的道路。

叶凌志 摄影



  提起汪月霞,人们总是会将她和海霞联系在一起。这位电影《海霞》女主人公原型的身上,充满着传奇色彩。58年前,解放洞头的最后一场战斗在桐桥村的棺材岙进行,战斗打得相当惨烈,连续打了三天三夜,人民解放军牺牲了98位指战员,最后才把五星红旗插上棺材岙观潮山。这场战斗深深印在一个渔家儿女——汪月霞的脑海中,那年她还只有15岁,战斗中,她和村里的乡亲们一起自发为部队烧水、送水,冒着枪林弹雨上前线护理伤员。也就是在这场战斗中,她看到了什么叫人民子弟兵,懂得了什么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这种精忠报国、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精神,深深烙在小月霞心灵里。从此她和她的姐妹们把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地交给了女子民兵连,交给了保疆卫岛,交给了祖国海防建设事业。唱响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军民联防战歌,书写了一页页催人奋进的国防建设华章。

  勇立潮头的“铁骑、尖兵”

      1960年6月5日,“北沙女子民兵连”正式组建了。参加民兵连的都是一些思想进步,本领过硬的生产能手。有桐桥汪月霞民兵排,有东沙的红旗十姐妹,北沙养殖队的“海带十枝花”,还有陈玉兰带领的“三八东风生产队”、鸽尾礁的七姐妹生产班。这次扩编的120名女民兵,组建成4个排,12个班,由汪月霞担任首任连长,她们集中在驻岛部队六连的操场上。这是一支特殊的连队,在她们中,有的已经当上妈妈,有的却还是黄花闺女,特别是她们在祖国最东面仅有25平方公里的孤岛上,一个偏僻的小渔村里,这120名女民兵,是新中国第一代女民兵,从事着最为神圣和崇高的“保家卫国”使命。

  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就是利剑和精神,从长远看精神总能征服利剑。”简单地说,武装力量战斗力是由两种要素组成的,第一是物质,第二是精神,而精神的要素处于关键位置。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支撑,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动力,就不可能履行其担负的使命任务。

  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从组建那天起,就树立了一种精神,她们树立了坚定的政治信念,把对国家的爱,对民族的忠诚,化为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融入实践,融入生活,根深叶茂,代代相传。她们具备了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为和平而练的战斗精神。50年来无论在什么恶劣的条件、复杂的战术背景下,还是在真枪实弹中,她们都牢固树立起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队伍,连队先后有77人被省军区评为“神枪手”、“射击能手”、 优秀“四会教练员”和“训练标兵”。为中外领导人和军队各级领导进行过230多次军事课目汇报表演,且次次成绩优异。连队20多次参加上级军事部门组织的比武考核,次次夺魁,许多女战士在射击项目上都达到“百步穿杨”。

  1962年5月,台湾当局大肆叫嚣“反攻大陆”,东南沿海进入了一级战备。汪月霞和她的姐妹们纷纷写下了血书,誓与海岛共存亡,她们与驻岛部队始终贯彻“以岛为家,为苦为荣,长期死守,独立作战”的战略指导思想。女民兵们与部队一道挖掘壕沟5000米,掩体51个,18个昼夜没有离开阵地;汪月霞还带领20多位女民兵,深入大竹屿荒岛,潜伏5天,克服缺水缺粮的困难,犹如一把利剑,插在东海最前哨。全连指战员,横刀立马,在百岛洞头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海上堡垒。

  人们只知道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是一把利剑,一支铁骑,一支劲旅,但鲜为人知的是她们也是文艺战线上的尖兵。当时驻岛部队85团,每个连队都有一支军民演出队,整个岛的文艺生活、政治学习氛围十分活跃,群众文艺也非常繁荣。最为突出的要数“军民联防模范连”的军民文艺演出队。时任女子民兵连副指导员的林振叶,还有许多女民兵班、排长和骨干,如郑小云、张千金、林雪美、占爱菊等不但是舞刀弄枪的好把手,同时都还是能歌善舞的好演员。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如《送礼》、《两老汉看比武》、《夸咱六连好》、歌舞《军民鱼水情》、《刺杀舞》、《渔歌组唱》、《老班长回娘家》等都是群众和战士们喜闻乐见的好节目。1965年1月,洞头军民联防模范连演出队进京作汇报演出,17日下午3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二楼宴会厅,接见了这支军民业余演出队。部队作家黎汝清、洪雁、纪红举等也都为演出队编写过节目。从北京回来后,演出队还深入到浙南沿海岛屿,为驻军部队和当地群众慰问演出数百场,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时任85团政治处文化干事的我,曾先后三次带总政歌舞团、南京军区话剧演员、省军区歌舞团在“军民模范连”和女子连体验生活,蹲点收集素材。创作期间,我和“海霞”多次的见面交流,使我更近距离的感受到在那火红的年代,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渔家女组成的英雄集体高举“军民联防”的旗帜,无私奉献,书写的这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故事。我也坚信,“海霞”这面巾帼战旗将始终高扬在东海上空,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渔家儿女。

  这一时期,是“军民模范连”军民演出队文艺丰收的巅峰期,“海霞”女兵多次参加各级军区和地方组织的文艺调演,并屡屡夺冠。生长在骨子里的“海霞精神”让和平年代的海霞传人没有停留在以往,流淌在血液里的“海霞精神”让海霞传人成为文艺战线上的尖兵。

  百折不挠的“忠诚卫士”


  “大爱无疆、大爱永恒”,是对步入新社会后渔家女儿的生动写照,汪月霞在保卫海防,建设海岛的战斗生活中,百折不挠地闯荡数十年,成为著名的民兵模范、巾帼英雄,曾先后当选为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主席团成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出席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担任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长,中共洞头县委书记兼县人武部第一政委、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位贫苦渔民出身的普通渔家女儿,却在“文革”这场政治风暴中受到严重打击。

  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的是,1968年夏季,汪月霞作为民兵代表模范人物,出席南京军区召开的全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当时洞头县参加这次代表会的人员,由驻岛部队团长孔庆文同志带队,有炮营营长何德来、军民联防模范连六连指导员李代光,东岙顶民兵代表吕国然同志,一营八二炮连爱民标兵林宝算排长,我也有幸作为战士代表,一起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会上,汪月霞介绍了军民联防先进事迹,会后还发表题为“阶级斗争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文章,表达了她拥护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坚定决心,表达了她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无限爱戴和敬仰,表达她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民兵武装的无限热爱和忠诚。

  汪月霞发表的这篇文章,激怒了“四人帮”,他们千方百计要整死这位渔民出身的民兵英模人物。汪月霞此后跌入了深渊,饱受着折磨。为达到毁灭民兵事业,破坏军民联防的目的,他们半夜撬门、挖窗,把汪月霞从楼梯上推下来。这位倔强的民兵连长,两个脚趾甲被揭开,血流一地,当场休克。黑心如墨的“四人帮”爪牙们还五花大绑了汪月霞,见她挺起脊梁高昂着的头,决不答应拆散女子民兵连,就剪掉了她的头发,给她挂牌、游街,又逼迫她赤脚站在烈日暴晒的水管上,让她裸着水肿如包的双膝跪在灰白锋利的藤壶壳堆上大半天。在县城万人批斗大会上,她年迈的母亲一起陪她受批斗。母亲扶着汪月霞,母女相互安慰,在游街示众沿途中一起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人民军队万岁”,始终不掉一滴泪。批斗结束后,当被群众和女民兵们接回桐桥老家时,汪月霞已经奄奄一息,不省人事。汪月霞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爱,对人民军队的无限忠诚,更如大海上的巨礁,风吹浪打不动摇,在腥风血雨的动乱年代,“四人帮”逼迫汪月霞揭发许世友等老革命的所谓罪行,曾进行长了达四年多的追捕关押,七天七夜无休止地轮番围攻逼供,六次关进土牢,被捆吊殴打得遍体鳞伤,以及后来派要员封官许愿、软硬兼施,但汪月霞始终没有屈服,她的革命信念始终没有更改。

  在那个非常时期,作为一个入伍不长的战士,我被“海霞”流淌在血液里的坚强刚毅、忠贞不屈的革命情怀深深影响,也更坚定了“阴霾终会散去,神州大地终会红日高照”的信念。

  在汪月霞受难之后,曾与她患难与共、并肩作战的女民兵姐妹们更加团结一致,她们拼死也要保住这面人民武装的红旗,更加贴心爱护驻岛部队官兵。女民兵们的枪虽然被缴了,她们就扛着训练用的木头枪,在阵地上、海滩边,同驻岛部队六连战士一起巡逻执勤,奔波在自己的战场上,洞头先锋女子民兵们以连长汪月霞为榜样,个个都成了坚强不屈的忠诚卫士。

  令人瞩目的“巾帼英雄”


  上世纪50年代,尽管新中国已成立,但浙闽沿海仍经常受到来自台湾国民党军队的骚扰和破坏,洞头成为军事斗争十分复杂的海防前哨。1958年,为积极响应毛主席向全国发出的“大办民兵师”号令,保卫来之不易的革命胜利果实和海防安全,当时洞头每个村都成立了民兵连。北沙乡桐桥村民兵连中有一个特殊的组织,即女子民兵排,以汪月霞为排长。这位英姿风骨的渔家妇女,出身贫寒,深知渔家人民翻身作主人的今天,离不开人民子弟兵。正如海涛卷不熄渔家明亮的渔灯,风暴淹不灭汪月霞对子弟兵的拳拳爱心,她与桐桥驻军,情同手足,并肩作战。带领众姐妹,实行以“联心,联建,联训,联防,联文”为中心的军民联防,女民兵劳武结合,白天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参加军训、站岗、放哨。在女子民兵排长汪月霞带领下,女民兵们组织生产突击队,下海种海带,捕捉墨鱼和海蜇,开荒山搞科学种地,创下了高产纪录,帮助驻军部队洗衣、做饭、养猪、种菜。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汪月霞得知在虎头屿开展海防施工的战士断水消息后,立即带领女民兵们,顶着海上七级大风,冒着生命危险,划着小船把淡水送到孤岛上。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女民兵连队中还有段不惜剪下长辫做苗绳送给驻军六连养海带的佳话。当时有首赞颂女民兵们的歌谣是这样传唱的:“滚滚东海连着天,胜利庄上好姑娘,两条辫子黑又长,军民联防走在前。六连海带养了八百台,缺少棕绳无处买,夹苗下水抢时机,急得连长把头摆。女民兵们真有心,个个都是小机灵,发动妇女数百名,人人挥动剪刀影。辫子装下十箩筐,发绳结织百丈长,抬着唱着到营房。细细香发情谊长”……

  这些出身贫苦渔家的女民兵们,把对旧社会的恨,对新社会、对子弟兵的爱,表现在高涨的军民联防工作热情中。她们的动人事迹传遍了百岛,传到军区,受到各级领导的赞赏和表扬,演绎了一段军民联防、保卫海岛、建设家园的传奇故事。有人说1960年4月23日是汪月霞人生旅程上的一个转折点,她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并作了典型发言,26日受到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接见,汪月霞和“海岛女民兵”开始受到世人瞩目。

  与时俱进的“海霞精神”


  半个世纪一晃而过,50年风风雨雨,50年打拼奋斗,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几十年如一日,经过了各种风暴的洗涤,经过了各个时期的锤炼,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更加熠熠生辉。她们在国防建设中当勇士,在政治建设中当先锋,在经济建设中当英雄,在双拥建设中当闯将,在社会建设中当模范,在文明建设中当尖兵。

  128面锦旗,180余本荣誉证书,75枚奖章,92张奖状,见证了女子连全体官兵的奋斗历程。珍惜荣誉、弘扬传统、当好传人,成为一代代女子连民兵的共识。她们生生不息,万丈豪情,高举先锋大旗,向大地深深扎根,向蓝天奋臂揽云。50年来,多达2000多名的渔家姐妹进离连队,连队先后培养了30名同志入党,800多名青年女民兵入团,有5名被破格提拔为国家干部,15名同志被选送到部队,2名同志被全国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5名被评为全国“双拥工作先进个人”、省“学雷锋先进个人”、省“三八红旗手”。她们以坚定的信念,火红的年华,献身国防,守卫海疆,铸就了海霞精神,成为我国民兵预备役建设的一面旗帜。共和国三任国防部长张爱萍、迟浩田、梁光烈为之题词,赞扬她们巾帼红旗代代相传。

  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发展,海霞精神也在与时俱进。英雄辈出的桐桥村已更名为海霞村,如今,当你再踏进海霞村时,就可以看到翻修一新的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连部,一个同时能接纳100多人,集吃、住、游览、培训为一体的接待服务中心,一座富丽堂煌装修一新的连队纪念馆,运用现代高科技声电,再现解放洞头战斗的场景的模拟沙盘,全新的面貌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海霞村内,开发建设了“海霞军事主题公园”、“海霞青少年教育基地”,成立了海霞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海霞导游班”在海岛旅游经济发展的路上迈开了新的步伐。在百岛洞头风景名胜区,海霞女子导游班这一独特的景观,越来越靓丽。全县还建有海霞中学、海霞电力服务队,海霞电影放映队,海霞快乐义工队,海霞妈妈服务队等。先锋女子民兵连的足迹已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海霞精神”已渗透到各行各业。

  “海霞”已成为洞头的一种品牌,一种财富,一种骄傲,“海霞精神”已成为洞头发展的一种动力源泉,一种价值取向。与时俱进的“海霞精神”,正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洞头人投身改革开放和创业发展大潮,为洞头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坚不可摧的“海霞精神”,历久弥新的优良传统,稳如磐石的军民同心,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有力保障。

  历史将拭目以待,已经创造奇迹的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必将发扬与时俱进的“海霞精神”,以磅礴的气势,壮丽的风姿,崛起在祖国的东海岸,在千里海防线上筑起新的坚不可摧的屏障,健步迈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征程。“海霞精神”将在“红色”“蓝色”“绿色”“金色”等缤纷色调汇聚下交相辉映,为世人绘制出一幅幅更加精彩绝美的画卷。

关键词:

编辑:张汉珠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