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网讯 有人说,青春是一张单程车票。但在洞头,青春是永不消逝的浪潮,是带着篮球味的Call Back。
父亲常说起他们的六十年代,生活清苦。在垄头村小学,两三个起了毛边的篮球,成了孩子们梦寐以求的“玩具”。那时的篮球场是泥土地,篮筐是铁圈圈,上一节体育课,往往要排很长的队才能摸一下那个珍贵的皮球。直到上了洞头一中,他才真正学会了运球和投篮,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篮球是照进青春的一束光。
像他这样的人很多。后来,他们成了洞头灯光球场的常客。水泥地面、模糊的线标、简陋的篮筐……每当篮球弹起,就会扬起薄薄的灰尘。可这丝毫阻挡不了他们的热情。年幼的我坐在场边,还看不懂比赛的规则,只知道那些叔叔伯伯们摔倒时一定很疼。但在周围人的呐喊声中,他们总是立刻爬起来,继续拼抢。那时我不懂,这就是篮球教给他们的第一课:跌倒,就要立刻站起来,青春是球场上的执着!
后来,青春变成了表哥房间里贴满的乔丹海报。NBA像一阵海风,涌进了无数像表哥这样的男孩的心里,让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篮球世界。乔丹是他们的神,模仿乔丹的后仰跳投、在简陋的球场上做着飞人的梦,成了青春必修课,远比课本里的ABCD更让人心动。
初中时,海霞中学(老校址)水泥球场上举行了校内篮球赛。男孩子们终于有了展示的舞台,他们飞扬的衣角在阳光下闪耀,汗水在青春的脸庞上闪烁,恣意而快活。每一个突破上篮,每一次急停跳投,都引来阵阵喝彩……
高中时光,只要下课铃一响,就会有男生抄起篮球冲向操场,自行组队,你来我往,打得好不热闹。我曾见过一个同学在抢篮板时扭伤了脚,疼得冷汗直流,却仍死死守在内线,咬牙跳起,高举双手,不让对手轻易得分。赛后,他的脚踝肿得老高,只能单脚蹦回教室,每步都疼得龇牙咧嘴。可当伙伴一约球,他转眼又生龙活虎地出现在球场,仿佛伤病从未发生。晚自修后的操场总是不寂寞的,昏暗的灯光下,篮球弹跳的声音格外清晰。而到了NBA赛季,食堂成了最热闹的地方。男生们围着电视机,看着大洋彼岸的球星们创造奇迹。有时候看得入迷,连饭都忘了吃,甚至有人错把鱼骨当作红烧肉,引来一片善意的哄笑。麦迪的35秒13分,詹姆斯的战斧劈扣,科比的绝杀……这些画面永远刻在了青春的记忆里。“Mamba Out”(科比的篮球生涯结束)时,不知多少男孩红着眼眶,在球场上投了一个又一个球,用自己的方式向偶像告别。
时光荏苒,破旧的球场渐渐被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取代。随着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各个村都建起了崭新的篮球场,但球场上空回荡的,依然是那份不变的热爱。当年那些在球场上奔跑的少年,如今已经长大成人,成了父亲,成了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而今,在浙BA的赛场上,他们以新的身份重返球场:曾经校队的主力,如今可能是看台上呐喊助威的拉拉队员;曾经的篮球少年,现在可能是培养新一批运动员的体育老师;曾经的得分王,也许正以教练的身份坐镇主场;还有人依旧是那个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的场上战士。
在本次“浙BA”温州赛区预选赛暨首届温州市城市篮球联赛中,洞头队在前两场失利后继续征战。不少人不看好他们,认为优势不足、败局已定。顶着压力,洞头队迎战龙湾队。面对对手的各种防守压制、围追堵截,每一个球员都咬紧牙关,全力拼杀。比分交替上升,局势胶着,心跳加速。有队员旧伤复发也不退场,有队员抽筋乏力仍坚守内线。最终,他们艰难地拿下了首胜。
紧接着,洞头队迎来强劲的瑞安队。唱衰之声再度响起。对手战绩优异,有目共睹。但洞头队不服输、不认输、也不怕输。他们就这样站上场,用身躯和汗水谱写出一曲热血飞扬的诗篇。比分胶着,双方球员的身体对抗持续升级,严防死守,战术变换,更是一场体力的终极较量。面对对手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攻势,洞头队用顽强的防守和精准的进攻,捍卫了对篮球的热爱。
之后,洞头队迎战乐清队。比赛的哨声一响,场上就展开了猛烈对攻。对方几记好球带来巨大压力,队员犯规、失误、伤病陆续出现,洞头逐渐陷入颓势。尽管最后未能实现三连胜,但队员们拼尽所有,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比赛。赛后,乐清球迷朝我们喊道:“洞头队,加油!”双方友好致意,相约来年再战。
回望这次城市联赛,有失败,有受伤,有泪水,更有拼尽一切的尊严。球迷们更是秉承洞头人“输人不输阵”的精神,全程呐喊助威,给予自己的队员强大的支持。很多人原本是篮球“小白”,因为这次比赛恶补规则。场上球员放手一搏,场下拉拉队热血沸腾,彼此支撑,共赴一段段美好的旅程。
当我们看到那些篮球运动员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用一切诠释“篮球不落地,就永不放弃”的运动精神时,就如同看到洞头讨海人,伴随着《爱拼才会赢》的歌谣,一代又一代在浪花中拼搏进取;如同看到每一支球队,伴着浙江人勇立潮头的旋律,用尽全力在场上绽放青春。
此刻,青春,是一道任意门,篮球弹跳的声音,进球前的屏息,激动的欢呼,都会将你带回到那段青葱岁月。
此刻,你还会觉得青春只是一张单程票吗?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瑶
关键词:
编辑:施晶晶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