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网讯 1990年8月,浙江省篮球传统学校中学生篮球赛在湖州举行,洞头一中学生篮球队代表温州市出征。作为被命名为浙江省篮球传统学校的洞头一中,是培养洞头篮球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名副其实。
比赛采用的是分组循环制。每支队伍之间都要干上一仗,胜出的球队再进入半决赛、决赛。在参赛的队伍中,洞头一中队是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支,其他球队各方面的条件明显要高出一截,尤其是湖州中学队、诸暨中学队、回浦中学队,要想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困难确实很大,当时有很多人这么想:只要不垫底,那就相当不错了。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本次比赛中,洞头一中队竟然以全胜的佳绩获得了冠军,为洞头的篮球历史写下了高光的一页。也许,当你看了以下“赛事花絮”后,你可能会把“意想不到”改成“意料之中”。
首先是赛前集训。赛前的最后一个月集训是十分关键的阶段,据队长张奇峰回忆,当时正值暑假,学校食堂没有开伙。为了让正在长身体的队员们吃得好一点,教练曾国家在他那三十多平方米的住处里为队员们支起了一个特殊的食堂。他每天早上五点多出门买菜,交给夫人来负责做这十几人的饭。房间里坐不下这么多人,洞一中教师宿舍楼门口的花圃就成了他们的临时饭桌,队员们围坐一圈吃得香喷喷。担心队员天热中暑,师母常常熬制夏枯草、荷叶等凉茶,送到训练场为他们消暑。当时只有四岁的小师妹曾梦捷,学着大人给大哥哥们舀茶水的可爱模样,至今还留在队员们的脑海里。
来到湖州后,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吃饭。虽然说,湖州人并不吃辣,但跟洞头人的饮食习惯比起来,他们的“不吃辣”似乎有点“骗人”,烧的菜吃在洞头人的嘴里还是那么辣辣的,队员们看着白花花的米饭下不了口。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领队张孚朝(时任洞头县体委径训科科长)身兼司务长、厨师,专门租了一间厨房,亲自买菜、烧菜,尽可能让队员们吃到家乡味道的饭菜。
生活、后勤事务上的后顾之忧解决了之后,最关键的赛场上的战略战术的运用就要看教练曾国家的了。
洞头一中队的队员个子不高,和其他队的队员比起来,平均身高绝对不占优势,但是,也有自己的优势,即灵活性强、进攻速度快。曾国家教练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采取了“全场紧逼”和区域盯人协防的战术。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全场紧逼”,内行人知道这是极具压迫性的防守策略,强调全场的压迫、轮转和协防。而在看热闹的观众眼里,那就是拼刺刀、肉搏之类的战斗。正是这个战术,把比赛场面搞得风生水起热火朝天。队员们用贴身防守的办法,尽可能把对方的进攻阻止在中场,让对方发挥不了高个子的作用,而且,常常单手一伸或者双脚一跳,把对方的球拦截,快速运球,立马从防守变为进攻,在获得进球分数的同时,也博得了场上观众的掌声。
在曾国家教练的运筹下,洞头队还亮出了另一个杀手锏——三分球。既然篮下的身高优势不具备,那么,中场的组织、远投的命中率就成了取胜的关键,这方面,洞头一中队的发挥还是比较好的。据张孚朝回忆,在循环赛的几场比赛中,洞头一中队每一场比赛的三分球投中率都较高,特别是在对阵绍兴诸暨中学队那场更是砍下11个三分球。单就这11个三分球,就豪取41分(按规则:前3球各3分,后8球各4分)。当时省体委为鼓励远投,规定每场比赛从第4个三分球起,每球计4分。也正是因这个规定,洞头队在赛前强化集训中特别注重三分球的训练,每天清晨五点起来,先练三分球。队长张奇峰当时是洞头一中高二学生,个子不高,比赛中,他会把组织型后卫和进攻型后卫结合并发挥得淋漓尽致,三分球就他投中最多。经过这次湖州比赛,张奇峰被洞头的篮球爱好者誉称为洞头篮球后卫三大“剑客”之一。
做好后勤保障、战术运用得当是湖州征战获得冠军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能够在各场比赛中最后获胜,最关键的还是队员们那种敢打敢拼、永不服输的精神。这支球队的队员大部分是洞头一中高二的学生,年龄只有十六七岁,在大人们的眼里还是孩子,但是,就是这些孩子,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硬是过关斩将,一路前行。张奇峰说,每一场比赛都打得非常艰苦,尤其是对台州回浦中学队的那场,赢得最是艰难,比分咬得很紧,有好几次落后于对手,最后,大家咬着牙打下来,尽管浑身的疲惫,但心里充满着胜利的喜悦。
对阵湖州队的那场比赛是最值得一说的。在别人家的地盘上开战,观众席上坐满了看客,都是湖州本地的啦啦队,再加上八月的湖州热得像油锅,没有洞头海岛的清凉,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一点站在洞头队这一边。对湖州队来说,就凭他们的强劲实力和主场之利,打败洞头队似乎是“三个指头捏田螺——十拿九稳”的事。然而,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却让他们心里的想法和希望来了个天翻地覆的逆转。
在下半场的比赛中,洞头队的中锋队员庄明山在抢篮板球的时候,被对方高大的球员撞倒,身体摔出球场底线,脑袋重重撞在篮球架的立柱上,当场休克。两分钟后,庄明山苏醒过来。目睹此景的曾国家教练立刻要求换人。没想到庄明山看了看身边的队友,一边吃力地站起身走向球场,一边斩钉截铁地喊道:“我今天就是死,也要死在球场上!”
比赛接着进行。这时,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还有一部分人站起来,大声喊着:好样的!此后,观众的热情倒向洞头队,每当洞头队控球,啦啦队就会出现“洞头队加油!”“庄明山加油!”的呐喊声;每当洞头队进球,观众们就会拍打着双手叫好,反而把他们自己的湖州队给冷落了,洞头队似乎成了本次比赛的主场。场上拼搏的队员们个个拼尽全力,表现出色。除了核心后卫张奇峰和带伤奋战的庄明山外,右前锋唐东敏、左前锋陈志鸿、后卫林志军等首发主力,均在湖州之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洞头一中队最终捧到了冠军的奖杯,同时,洞头队的篮球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与赞赏。
赛后,国家级裁判长方正紧紧握住领队张孚朝的手,称赞道:“你们球队敢打敢拼,球风端正,队员被判犯规后都会马上举手示意。”
在闭幕式上,浙江省体委群体处崔付处长和省教育体育卫生文艺处郭申初处长高度评价了洞头球队:“只有12万多人口的小县,能取得这么好成绩,非常难得,今后省体委和省教委要大力支持洞头的篮球运动。”
拿到冠军杯,可把大家高兴坏了。张孚朝第一时间打了长途电话给王为民(时任洞头县体委主任),王为民一听,从椅子上倏地站起来,对张孚朝说:“你赶快回来,亲自把这消息报告给县委。”张孚朝来不及与队员们共享胜利的喜悦,马不停蹄赶回洞头。县长叶正猛得知消息后,也是一脸的兴奋。
就在领队张孚朝第一时间向王为民报喜的同时,教练曾国家也拨通了温州市体委的电话,并请示是否可带队员顺道去杭州游玩一天,因为这对于当时还是孤岛的洞头的孩子来说是很难得的机会。市体委领导闻讯又惊又喜,当场拍板,特批增加一天杭州行程作为奖励。在杭州,队员们畅游了心仪已久的西湖,还在武林广场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尽情地庆祝着属于他们的胜利……
两天后,篮球队凯旋。县长叶正猛带领县四套班子有关领导,满面笑容地迎接他们,与队员们一一握手,送上热烈祝贺和勉励。现场锣鼓喧天,一派胜利庆典景象。
以上叙述虽然只是湖州征战的细碎片段,但确实是洞头篮球发展值得记录和回忆的足印,弥足珍贵。
编后语
孤岛少年的热血丰碑
照见今日“浙BA”的星辰大海
当“浙BA”的呐喊声浪席卷百岛,当新一代洞头球员在聚光灯下奋力拼杀,我们翻开泛黄的记忆,将目光投向1990年那个酷热的湖州之夏。
三十五年前,一群来自海岛、平均身高不占优势的十六七岁少年,带着洞头人特有的韧劲与闯劲,背靠家乡父老的期许,在强手如林的省赛中创造了“全胜夺冠”的奇迹。这奇迹,绝非偶然。它源于教练曾国家夫妇在三十平方米蜗居里支起的“爱心食堂”;它成于领队张孚朝化身“家乡厨师”的细致保障;更铸就在“全场紧逼”的拼命战术和如雨般精准的三分球里。尤为震撼的,是中锋庄明山头撞立柱后那一声“死也要死在球场上”的呐喊——这不仅仅是个人血勇,更是整支队伍刻入骨髓的“不服输、不怕难、敢于亮剑”的精神图腾。
当年的洞头队,以弱胜强,靠的是什么?是精诚团结的后勤保障,是扬长避短的智慧战术,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血性!这些,不正是我们洞头人面对风浪、开拓进取的缩影吗?省体委领导当年惊叹于“12万人口小县”的奇迹,这份惊叹背后,是对洞头人精神力量的由衷赞叹。
今天,“浙BA”的赛场,是篮球发展壮大的璀璨舞台。从当年奔赴湖州的孤岛少年,到如今跨海大桥连接下驰骋全省联赛的健儿;从曾国家教练的悉心耕耘,到如今更完善的青训体系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洞头篮球的薪火,代代相传,越燃越旺。我们刊发此文,不仅是为了重温荣光,更是为了寻根铸魂。
看今朝“浙BA”战鼓擂动,请带上这份历史的馈赠!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庄明松
关键词:
编辑:施晶晶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