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洞头新闻   ->   社会万象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百岛篮球故事丨我看海疆杯
2025年10月15日 15:33:28来源:洞头新闻网
核心提示:洞头的篮球活动至今已经有100年的历史。据《洞头县志》记载,民国十五年(1926),在温州读书的洞头籍学生假期带着篮球回洞头,和北岙小学教师在操场内自建篮球架,进行篮球活动,这是洞头篮球运动的起始。1952年1月洞头解放以后,驻岛部队之间会经常开展篮球比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部队和地方开展的篮球比赛取名为“军民友谊赛”,驻岛部队球队的名字叫“淮河队”,相当的霸气。七十年代,洞头地方政府利用春节期间,举办了几次“春节篮球赛”。这些赛事活动,为洞头海疆杯篮球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疆杯篮球赛现场座无虚席。 一新 摄

  洞头网讯 洞头的篮球活动至今已经有100年的历史。据《洞头县志》记载,民国十五年(1926),在温州读书的洞头籍学生假期带着篮球回洞头,和北岙小学教师在操场内自建篮球架,进行篮球活动,这是洞头篮球运动的起始。1952年1月洞头解放以后,驻岛部队之间会经常开展篮球比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部队和地方开展的篮球比赛取名为“军民友谊赛”,驻岛部队球队的名字叫“淮河队”,相当的霸气。七十年代,洞头地方政府利用春节期间,举办了几次“春节篮球赛”。这些赛事活动,为洞头海疆杯篮球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10月14日—19日,第一届洞头县海疆杯篮球赛举行,有8支球队参赛,其中包括洞一中、公安局、商业局、水产局、工业局,比赛如火如荼,观众人山人海。此后,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海疆杯比赛,基本上是在国庆节期间,到2024年,共举行了三十九届,如果用虚岁计算,海疆杯应该是43岁。

  1985年,我从外岛调到洞一中,也就是从这年开始,每年的海疆杯我都会很积极、很热情去观看,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疆杯忠实球迷,在我眼里,海疆杯就是洞头人民的NBA、CBA,代表着洞头篮球的最高水平,是洞头篮球的群英会。

  2014年10月,第三十届海疆杯比赛在洞一中篮球馆举行,由于路途原因,这一届的海疆杯我只看了决赛场次。从这年以后,我对海疆杯的热情逐渐减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比赛地点的变迁、年纪大了老了等,但最关键的是海疆杯赛事的改革:海疆杯变成了“职工杯”和“篮协杯”、参赛队伍中多了外援(内援)等。就我个人的看法,坦率地说,这杯那杯多了,会降低比赛的质量和档次;外援的引进虽然会提高比赛水平,但这不是我们洞头本土队员的水平。

  虽然对海疆杯的热情减淡了,但我心中对海疆杯的那种挚爱和眷念始终没有消失过,而是把它藏在内心深处,让它发酵成纯纯的记忆。

  以下是我写于2013年10月29日(第二十九届闭幕)的博客文章《说说海疆杯》中的部分节录文字(略有删、补),现借《半屏山》一角,与大家共享。

  从参加队伍角度来看,前些年的整体水平强多了,虽然参赛队伍不多,但队伍之间的力量差异不是很明显,这就使比赛更加具有竞争性。印象最深的有教育队、经贸队、一中队、邮电队、公安队,公安队叫做前卫队,是获得海疆杯冠军次数较多的队伍之一,其次是洞一中,共获得六次冠军,有好几次和公安队争夺冠军,场面相当的激烈。后来,县机关和一些县直属部门、乡镇、部队、武警、消防等也组队参赛,海疆杯的参赛队伍一下子多了,记得有一年还分出A/B两组进行比赛。大约是第十三届吧(具体记不清了),参赛队伍中出现了一支叫做“劲雷队”的人马,是第一支以村级单位组队的队伍,是小三盘村,尽管没有取得好成绩,但那一面有两张被面大的红旗和整场的呐喊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运动员角度来看,每支队里都有几个“明星”球员,这些队员大都是洞一中毕业的学生,走上社会岗位以后,对篮球的喜爱丝毫没有减少,借着海疆杯的平台,更能一展身手。洞头的球员普遍身材不高,打的就是整体配合,但也有像前卫队张剑亮这样的高中锋,1988年,他的弟弟张剑辉高中毕业后也加入前卫队,兄弟俩一左一右打双中锋,观众的眼球都被他们吸引了。说到兄弟一起上场,这在洞头并不稀奇,张英、张鸿、张军三兄弟,陈生文、陈生坚两兄弟,林英杰、林中毅、林晓凡三兄弟成为对手同场竞技的也出现过。虽然洞头没有高大的中锋,但后卫线很强大,进攻型后卫、组织型后卫人才比比皆是,曾经出现过郑祥麟(一中)、倪志昌(公安)、张奇峰(一中学生队,后为县机关队)这样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后卫线上“三剑客”。

  从观众来角度看,那更是丰富多彩。洞头地方小,平时没什么大的文体活动,海疆杯成了公众参与率最高的赛事。每次海疆杯比赛,不管日场还是夜场,农贸市场中间的灯光球场(建于1984年)看台上总是坐满了热情的观众,除了双方的亲友团、拉拉队之外,更多的是为精彩比赛喝彩的人。有一年,洞一中拉出了两支队伍,一支教师队,一支学生队,一下子把洞一中全体师生动员起来,那个叫蔡志成的老师,不知道有没有经过批准,呼啦啦就把班级的学生全体带到球场,呐喊声、尖叫声此起彼伏,且时不时打出“一中必胜”的手牌,把球场烧得像开锅的沸水。事后有人开玩笑:你这种做法很“冒险”,要是一中输了,那你这个牌子不就举砸了?不料,蔡老师、蔡大班主任笑嘻嘻说:要是一中输了,我就把牌子掉过来,变成“必胜一中”。

  从裁判员角度来看,也是可以说几句的。海疆杯的裁判大都来自温州篮球协会,他们和洞头的海疆杯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但是,洞头观众不仅看比赛热情高,看球水平也很高,对每次比赛的精彩和失误都能进行指点和评论,要是有哪个裁判出现了误判,观众台上出现的不是唏嘘声,而是指手画脚的指责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每一场的裁判都尽心尽职,极为认真,丝毫不敢懈怠。我看过那么多年的海疆杯,看过那么多场的比赛,尽管每场比赛都有或多或少的裁判误判,但没有哪一场比赛出现裁判故意倾向某一方的情况,尽管我有时候也会在场外对裁判的误判大声喊叫,但我还是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公正执裁。

  从比赛组织者角度来看,洞头体委(体育局)更是功不可没。海疆杯是在何高朗(1981年,时任洞头体委主任)的积极筹备下诞生的,后来在王为民任体委主任的时候继续发扬光大。王为民的手下人马虽然不多,但一个顶一个用,像张孚朝、郑巨挺、倪颖等,都是很得力的干将。尤其是苏本,他是洞头体育界的元老级人物,射击是他的强项,但每次海疆杯都少不了他的参与,即便是后来因为身体原因行走极为不方便的时候,他的一拐一瘸的身影仍然出现在海疆杯的赛场上。当然,还有许多为海疆杯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人们也许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但记得住他们的脸。

  从教练的角度来看,有三个人值得一说:陈九思、林友玉和曾国家,这三个人可以说是洞头篮球的知名教练。陈九思是洞头体育界的前辈,篮球打得真的是出神入化,他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于一身,洞头的海疆杯少不了他,洞头的篮球历史更少不了他,社会上都叫他“球师”。可惜,陈老师走得太早了,后面的海疆杯他没法参加、没法看到。林友玉当过多年的前卫队教练,获得过多次的海疆杯冠军。曾国家培养过好多的篮球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是教师队的主力,带队夺过多次海疆杯冠军。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作为教练带着洞一中学生队参加各种比赛,屡屡获得佳绩,尤其是1990年,代表温州市出征省中学生篮球赛,以全胜不败的成绩获得冠军,这是写入洞头篮球史的一次壮举。退休之后,曾国家担任洞头篮球协会主席,对海疆杯进行了诸多改革。可以说,曾国家在洞头海疆杯篮球赛的发展中功不可没。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庄明松

关键词:

编辑:施晶晶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