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城市年轻人感慨“结婚难、买房难”时,浙江洞头的青蟹却凭借“一蟹一缸、推门见海景”的“单身公寓”走红。这看似有趣的反差背后,藏着洞头近十年的生态发展智慧:从400余亩红树林试种到“十里湿地”规划落地,百岛洞头以红树林为起点,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产业升级”的特色路径,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基层答案。
生态打底,方能借树生金。红树林作为天然“海岸卫士”,在洞头演绎着“生态减支”的智慧。2018年投入300万元种下的红树,不仅筑起防风消浪的绿色屏障,省下巨额海堤工程款,更以自然净化之力改善水质,减免后期治理成本。如今这片湿地已成为海洋生物的乐园,贝类重生、候鸟云集,形成“红树护滩涂、滩涂育生物”的良性循环。
品质赋能,实现借蟹升价。洞头人深谙“生态品质决定市场价值”的逻辑,创新推出1.2万只生态瓦缸养殖青蟹,一缸一蟹的“公寓式”养殖不仅避免同类相残,更依托红树林天然饵料形成闭环生态-青蟹排泄物滋养红树,红树净化水质反哺青蟹。这种“零饲料、全天然”的生长环境,让洞头青蟹实现“价值回归”,从普通海鲜升级为带“身份证”的高端产品,印证了生态投入与品质溢价的正相关。
三产融合,推动借景变现。从“卖海鲜”到“卖生活”,洞头完成了生态价值的维度跃升。红树林湿地既为游客提供观海赏鸟的自然景观,又串联起精品民宿、赶海体验、海鲜美食等消费场景,形成“住一夜、玩两天、带一箱”的产业链条。数据印证成效:2023年洞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生态景观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流量,让“美丽风景”持续产生“美丽经济”。
蓝碳增值,探索借碳生钱。作为全国首个EOD红树林蓝碳保护开发示范基地,洞头的红树林早已成为“碳汇绩优股”。每片绿叶的光合作用都在进行“吸碳变现”,这种“海底绿色银行”的创新模式,既响应“双碳”目标,更开拓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让环保成为能盈利、可持续的“高级理财”。
从红树林扎根滩涂到青蟹“住上公寓”,洞头的实践表明:生态与经济从来不是对立面。“借树省钱”省出治理空间,“借蟹升价”升出品质底气,“借景变现”变出民生红利,“借碳生钱”生出未来潜力,可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不是口号,而是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行动指南。这不止是海岛洞头的故事,也是中国更多乡村和小城的可能。
作者 周转池 王根玲
关键词:
编辑:施晶晶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