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网讯 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向来是反腐斗争的“最后一公里”。就像古代州县官手持的“照妖镜”,既要洞察官吏的小动作,又要防止“灯下黑”。可如今,基层事务繁杂如麻,“微腐败”藏得越来越深,单靠人力排查,难免像《西游记》里唐僧肉眼凡胎,难辨白骨精的伪装。而大数据与AI的结合,正为纪检监察装上了新的“火眼金睛”。
AI的“慧眼”,首先能破“人情网”的迷障。古人云“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但基层熟人社会里,说情打招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时有发生。AI却像铁面无私的包拯,只认数据不认人。通过整合财政报销、惠民补贴、项目审批等数据,它能自动筛查出“同一发票重复报销”“低保户名下有豪车”等异常线索,让“暗箱操作”在数据阳光下无所遁形。就像清明上河图里藏着的百样民生,AI能从千万条数据中,揪出那些藏在犄角旮旯里的“猫腻”。
AI的“聪耳”,更能听出“弦外之音”。基层矛盾往往藏在群众的只言片语里,就像《史记》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警示,民意不可堵,更不可漏。AI通过分析信访举报、网络留言、政务服务评价等文本数据,能自动识别“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关键词背后的问题线索,甚至能通过语义分析,发现群众没明说的“弦外之音”。比如,某村频繁出现“补贴到账慢”的抱怨,AI可能会关联出村干部挪用资金的时间差,这比人工筛选效率提升百倍,也更能接住群众的“心声”。
当然,AI不是“万能神药”。就像古代的“案牍”最终要靠人来断,AI分析出的线索,仍需纪检监察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去核实。它就像给猎人配备了望远镜,能看得更远,但扣动扳机的,还是猎人自己。关键在于守住“人机协同”的边界——用AI解放人力,而不是让技术替代责任心。
基层反腐,说到底是与“微末之恶”的持久战。当AI的算法与纪检监察的初心同频共振,当大数据的算力与群众的监督力形成合力,我们便能织就一张“天网”,既让“蝇贪蚁腐”无处遁形,又让清风正气扎根基层。这或许就是科技时代赋予“为民除害”的新注解——既有火眼金睛的锐利,更有铁面无私的温度。
作者:黄建光
关键词:
编辑:郭芬芬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