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网讯 在洞头区东屏街道东岙村的海风涛声中,我从“家门”“校门”走进“村门”,在旅游推广、走访工坊、抗击台风、帮扶困难户的实践中,褪去了书生气,染上了“泥土香”,赢得了村民“真能干”的朴实认可。这段经历生动印证,村社后备力量的成长,既系于个人躬身实践的决心,更离不开组织精心培育的土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系统构建村社后备力量“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已成为激活东岙村发展新动能的战略命题。
思想筑基,淬炼“愿作为”的忠诚担当。后备力量培育,首在铸魂。青年干部当以“不可一日无觉醒”自勉,深刻体悟“为何而奋斗”的时代命题。东岙村依托周二走访困难户、共富工坊调研等载体,引导后备人才在民生服务中厚植乡土情怀,只有放下架子、迈开步子、沉下身子,深入一线才能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同时须筑牢廉洁底线,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通过典型案例警示课堂,树立“忠诚、奉献、廉洁”的价值观,在纷繁复杂的基层环境中永葆为民初心。
实践砺才,搭建“善作为”的成长阶梯。东岙村将后备力量嵌入村庄治理关键场景,推行“书记+选调生”结对模式,发挥老干部“活教材”作用。组织青年后备人才参与村社换届选举、环境卫生整治等实务,在操作渔农具、排查危房的“泥土课堂”中掌握群众工作方法,在台风防御、矛盾调解等急难险重岗位锤炼应急处突能力。我正是在跟随村书记处理村务、学习治理经验的过程中,快速完成了从“校门”到“基层”的角色蜕变。
本土育才,激活“促振兴”的内生动力。外引的选调生如“星星之火”,但乡村持久振兴更需要点燃本土人才的“燎原之势”。建议精准滴灌,按治理型、产业型等类别定制培养方案:治理人才侧重参与党建网格管理,选拔优秀后备干部担任书记助理,全程跟进项目申报、政策落地;产业人才可深度介入农文旅融合项目,安排其参与村庄规划、产业孵化,探索“共富工坊”升级路径,助力打造“民宿+赶海+文化体验”等新业态。
海浪奔涌,唯弄潮儿能立涛头。培育村社后备力量,本质是为海岛乡村植入可持续发展的基因。当更多青年们在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的坚守中读懂乡土中国,在共富工坊的灯火里找到人生价值,东岙村必将汇聚起一支“沉得下、留得住、干得好”的青春梯队,在壮阔的海岛振兴征程上书写新的蓝色传奇。
作者:杨睿铭
关键词:
编辑:郭芬芬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