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网讯 “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殷切嘱托。乡村振兴的“春耕图”,首笔在人才“种子工程”!解决乡村“后继乏人”的紧迫问题,夯实治理根基,必须把村社后备力量建设作为一项夯基础、利长远的战略工程。要立足长远、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在“选准、育强、用好”的全链条上持续用力,确保本土优秀人才引得进、育得好、留得住、用得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要健全动态更新的“蓄水池”。储备工作首要在“选”,必须拓宽视野、畅通渠道。既要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优秀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中发掘本土“好苗子”,也要积极探索跨村交流、能人兼职等柔性引才方式。同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结合思想政治、能力素质、群众基础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实施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确保后备人才库始终充盈且优质。
要打造实践淬炼的“练兵场”。后备力量的关键在“育”,不能止步于名单登记。必须搭建实践平台,有计划地安排后备人才参与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矛盾调解、环境整治、数字化治理等村庄核心事务,在具体岗位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压担子”、增才干。推广“导师帮带制”,让经验丰富的现任村干部或驻村干部进行“一对一”指导,通过“跟着学、带着干”,加速其角色转换和能力提升,让“预备队”早日具备“主力军”的担当。
要构建暖心护航的“加油站”。储备成效的体现在“留”与“用”,需解决其后顾之忧、激发内生动力。一方面要落实必要保障,探索合理的补贴、绩效奖励,在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增强岗位吸引力与归属感。另一方面要畅通晋升渠道,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后备人才,及时依法依规补充进村“两委”班子,树立“有为者有位”的鲜明导向,形成培养与使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村社后备力量的精心储备与培育,绝非一时权宜之计,而是为乡村长远发展注入不竭动力的战略工程。唯有以制度化机制广纳贤才,以实战化平台锤炼本领,以人性化关怀稳固根基,方能让更多优秀青年才俊在乡村热土上茁壮成长,从“后备军”蝶变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当一批批充满朝气、深谙乡情、能力过硬的后备力量源源涌现,乡村治理的根基将坚如磐石,振兴之路也必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王根玲
关键词:
编辑:郭芬芬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