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网讯(记者 庄缘 苏煜晗)在大门镇乌仙头村,文化特派员董凯自2024年7月派驻该村,她便以敏锐的洞察力挖掘出乌仙头村地标建筑“灯塔”的内在精神文化内核,提出打造“灯塔渔歌”这一乡村独有在地文化品牌项目,从文化与经济双向发力,奏响了乌仙头村的文化共富进行曲。
乌仙头村虽坐拥绝美海景,却因海岛地理环境和发展机会受限,常住人口较少,村民收入水平不高。为此,董凯与村“两委”积极行动,投入村级财政资金推动项目建设,精心打造以灯塔为核心的文化地标,围绕“赛尔码头”建成海边咖啡屋、海边唱吧、海边自助露营区等基础设施。同时,以“摄影驿站”“诗歌创作基地”为依托,借助多元平台广泛宣传乌仙头景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我发现灯塔它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标志,更是象征着一种希望。而渔歌又是我们渔民世代传承的文化密码。通过挖掘‘灯塔精神’与‘渔歌文化’的融合,既能唤醒村民的文化认同,又能以文化赋能旅游和经济。”区文化特派员董凯说。
董凯时常深入渔民生活,动态摸排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广泛收集整理渔歌曲目、歌词、曲调及相关历史资料,提炼出极具辨识度的渔家人故事,牵头创作出了渔歌文化推广歌曲《大美乌仙我家乡》,并以“落日音乐会”为载体,在灯塔下举办活动,深受村民、游客喜爱。
“我们村文化这一块其实很欠缺的,没有一个文化载体。现在在家的村民和妇女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了,村庄整个精神面貌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大门镇乌仙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胜海说。
“自从我们区文化特派员董老师过来以后,我们的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很丰富。之前都是在家里做手工、干农活,现在每周都会不定期地举办文化活动。”大门镇乌仙头村村民徐小琼说。
在“文旅融合”建设上,董凯针对海岛渔村“在家劳力就业难、产业低端升级难、资源分散整合难”等问题,协助村“两委”精心规划产业布局。村民从传统打鱼者转变为文旅产业的积极参与者,有的成为表演者,有的成为故事传播者,还有的投资入股当老板。2024年下半年,返乡参与投资62人,吸引外来投资项目7家,提供就业岗位达200个,村民个人年收入增长5000元。
“下一步,我将拓展‘渔歌+’产业链,联合周边村落共建‘海岛文化共同体’,让灯塔精神照亮更多乡村。我的目标是让乌仙头村成为‘看得见海、听得见歌、记得住乡愁’的共富样板。”区文化特派员董凯说。
关键词:
编辑:施晶晶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