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问白——德化窑白瓷精品展”在江西省博物馆开展,其中一件以电视剧《神话》中的玉漱公主为原型的白瓷雕塑作品凭借其“凝脂如玉的白,薄如蝉翼的轻纱,根根分明的发丝,细节逼真的褶皱,温润如玉的质感”绝美出圈,刷爆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引发新一轮“博物馆热”。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一座座博物馆蕴藏中华文明绵长文脉,从“网红”展览到文创“出圈”,博物馆不再只是历史记忆展陈,而是真正成为穿越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大学校”,吸纳五湖四海的“学生”纷至沓来,也达成“桃李满天下”的不凡成就。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博物馆举办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然而,在这不断升温的博物馆热潮之下,我们也该放慢脚步,进行一番“冷思考”。
“博物馆热”的背后也潜藏着不少隐忧。一是“打卡式”参观盛行。抖音发布的《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在该短视频平台上,过去一年,博物馆相关话题播放量同比增长165.97%,博物馆相关话题分享量同比增长558.52%,共有196万用户发布446万个视频打卡博物馆。许多人将参观博物馆视为一种时尚或炫耀的资本,匆匆一瞥,拍照留念,却未能真正沉浸其中,体会文化的深邃。这种浮于表面的游览方式,无疑是对博物馆资源的一种浪费。甚至出现了“黄牛”倒票现象,干扰了博物馆秩序,损害了群众利益。二是商业化倾向加剧。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一些商业元素开始悄然渗透。过度商业化不仅可能破坏博物馆的学术氛围,还可能误导公众对文化的认知,使博物馆沦为消费主义的又一陷阱。如何促进“博物馆热”保持“恒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看热闹”到“看文化”,看的是文化自信。“博物馆热”的兴起,是华夏儿女文化自信的体现。自2008年《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发布以来,不少民众抱着“不看白不看”的“看热闹”心态走进博物馆。到2010年,仅两年时间,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计接待观众8.2亿人次,平均每馆观众量比免费开放前增长了50%。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量更是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2.9亿人次。今年“五一”期间,山西博物院推出“壁上万千——山西宋金壁画中的众生气象展”,并结合墓葬壁画、砖雕等重点文物推出“跟着文物去宋朝”系列体验活动,涵盖茶点、点茶、插花、宋服、蹴鞠、壁画技艺等内容,再现了宋金时期的文化风貌,引导大众从“看热闹”到“看文化”转变。每一件展品,都是时间的低语,讲述着民族的记忆与辉煌。当我们穿梭于这些历史片段中,不仅是欣赏艺术之美,更是在感受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
从“火起来”到“活起来”,活的是厚重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现代博物馆通过科技赋能,使得“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成为现实。AI文物微短剧《吴王夫差青铜剑》让这把古老的青铜剑穿越时空,揭开尘封历史;文物活化剧目《俑立千年》以栩栩如生的器物之“形”展现博大精深的文化之“神”;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以“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态环境”大模型配合声、光、电自动控制技术再现7000年前华夏先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面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图书馆携手推出的“丹函萃蕴”古籍文化展,以古代书籍载体和书信形式之变化述说古籍背后的历史文化。“AR导览”“VR体验”“互动游戏”……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手段唤醒了那些沉睡于岁月长河中的璀璨记忆,使历史不再囿于泛黄史料的尘封之中,让文化的精髓在时代的脉动中焕发生机,历久弥新。
从“升温”到“恒温”,博物馆和观众需要双向奔赴。面对“博物馆热”,更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回归理性。观众应将参观博物馆视为一种终身学习的方式,进行深度游览,放慢脚步,用心去聆听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感受文化的温度与深度。同时增强文物保护意识,自觉遵守博物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共同维护良好的参观环境。国际博物馆协会曾经倡导,“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博物馆应勇于充当文化创新的先锋,积极拥抱国际视野,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由以“物”为主向以“人”为主转变,倾听和响应观众心声,结合中国特色与文化底蕴,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发展之路,让“博物馆热”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文化自信增强的不竭源泉。
“博物馆热”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其背后,是公众与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的“双向奔赴”。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要充分用好用活博物馆这座“大学校”,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作者 潘晨怡
关键词:
编辑:施晶晶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