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洞头新闻   ->   社会万象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讴歌奋斗者 弘扬劳动美 | 陈灿渊:匠心传承非遗 螺钿技艺焕新生
2025年05月01日 09:49:35来源:洞头新闻网
核心提示: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这个以“劳动”命名的节日里,无数辛勤劳动的身影在各个领域里兢兢业业、努力奉献,用汗水诠释“劳动最光荣”。本台推出《讴歌奋斗者 弘扬劳动美》专栏,探寻那些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故事,致敬每一位发光发热的奋斗者,感受劳动之美,汲取奋进力量。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以匠心传承非遗技艺的劳动者——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馆长陈灿渊,看他如何让濒临失传的洞头贝雕技艺重焕生机,走向世界。
陈灿渊

  洞头网讯(记者 庄缘 洪建栋)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这个以“劳动”命名的节日里,无数辛勤劳动的身影在各个领域里兢兢业业、努力奉献,用汗水诠释“劳动最光荣”。本台推出《讴歌奋斗者 弘扬劳动美》专栏,探寻那些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故事,致敬每一位发光发热的奋斗者,感受劳动之美,汲取奋进力量。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以匠心传承非遗技艺的劳动者——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馆长陈灿渊,看他如何让濒临失传的洞头贝雕技艺重焕生机,走向世界。

  1999年,陈灿渊从学校毕业后,放弃分配,选择到一家宾馆工作,并从基层员工一步步晋升至副总经理。而他并未止步于此。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停产近二十年的洞头贝雕,被其精湛工艺与文化底蕴所深深吸引。2003年,他毅然辞去高薪职位,从学徒做起,投身螺钿行业。

  为了掌握这门技艺,陈灿渊四处寻访各地老师傅,虚心求教,不断钻研。在贝雕与螺钿技艺的挖掘、创新进程中,他广泛搜罗了大量明清时期的螺钿文物,通过实物分析和成分对比,历经无数次的尝试,终于重获薄螺钿技法。

  “当时是2003年,洞头提出建设五岛连桥工程、半岛工程。当时我觉得通车之后应该会有螺钿生意,所以最初并没有一定要传承非遗的情怀,只是认为它将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后来随着我们越来越了解才发现,这是我们一项古老的技艺,传承着我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以后来就越来越喜欢它,越来越入迷,这样一直坚持了二十几年。”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馆长陈灿渊说。

  面对螺钿原材料加工方法和设备这一难题,陈灿渊大胆引入先进的水切割和金钢丝锯技术,大大降低了能耗和成本,同时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按照现代化的生产流程,陈灿渊将传统技艺层层分解,运用三维扫描、四轴联动、激光定位、喷墨上色等技术,使得洞头贝雕的产品在品质上遥遥领先于国内同行,并成功打入韩国、日本的主流市场,成为韩国雪花秀、韩牛等企业的供货商。

  “薄螺钿技艺的好处在于它可以跟任何产品结合,跟瓷器、金属、木头,可以变成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产品,它的应用空间就很大,所以我们开始去探索,通过查阅资料,购买文物,重复做实验,重新去开发,因为这种机器设备是市面上是没有的,只能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诉求不断地去改。我们结合传统技法,按照现在金刚砂工具去尝试,后来也获得成功。我们产品一出来之后,马上就收到国外订单,业务就开始起来了。”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馆长陈灿渊说。

  陈灿渊不仅将螺钿技艺创新式融入产品,更将其结合生活美学进行重构。螺钿工艺打造的首饰盒、名片盒、钢笔等,成为了省市特色旅游商品。他还研发了贝壳与金属的结合工艺,为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提供了金镶贝奖牌“海阳之星”,受到央视、新华社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如今,已拥有200余件产品设计专利,作品屡获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义乌文博会金奖等荣誉,并被中国非遗博物馆、温州博物馆等收藏。

  “我会尝试继续做仿古的薄螺钿,也融入现代生活去制作。我们每年会有4款甚至上百款的新产品,以新的形式新的载体推向市场。”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馆长陈灿渊说。

  陈灿渊深知,非遗传承需以人才为基。他创办贝雕专业课,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接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为3万余人提供培训。其公司获评浙江省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温州非遗保护基地等称号。

  为了让螺钿走向世界,陈灿渊还先后进修于北京电影学院、浙江大学等20余所高校,获得国家漆艺师技师和经营管理师职称,并提出中国螺钿行业标准,参与起草《生漆术语》国家标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论坛与国家一级杂志。

  前不久,法国护肤品牌娇韵诗与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联名的螺钿首饰盒,也全面上线各地专柜。

  “一方面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螺钿更加时尚化、年轻化,抓牢年轻人的喜好,让它更有生命力。第二个我们要让博物馆走出去,我们要去上海、北京做巡展,有机会我们要去国外,让世界了解螺钿绚丽的艺术之光。”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馆长陈灿渊说。

关键词:

编辑:施晶晶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