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资料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执“振兴之笔”绘“三农”新景:一号文件里的“春耕图”正在舒展
2025年04月27日 14:33:49来源:洞头新闻网
核心提示:“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重磅发布,这是一份聚焦“三农”的行动指南,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以“改革犁铧”破土、以“振兴笔墨”构图,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标定新航向。

  洞头网讯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重磅发布,这是一份聚焦“三农”的行动指南,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以“改革犁铧”破土、以“振兴笔墨”构图,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标定新航向。

  改革深犁破土,产业活水奔涌,以制度创新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份沉甸甸的一号文件,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关键一招”,在制度创新的“深水区”中勇毅前行。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三权分置”政策让沉睡的农村资产“苏醒过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使“散弱小船”变身“联合舰队”。在产业振兴方面,文件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支柱”,通过延伸产业链条,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产品从“论吨卖”向“论克卖”转变;打造供应链,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无缝对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件首次提出“数字田园”计划,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化为“新农资”。这些创新举措,正在打开乡村振兴的“阿里巴巴之门”。

  塑形铸魂并举,绘就诗意栖居,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更要让农村的“面子”“里子”都美起来。文件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从“厕所革命”到生活污水治理,从垃圾收运到村容村貌提升,一系列“美颜工程”让农村焕发新颜。在文化建设方面,文件强调要“留得住乡愁、守得住根脉”,通过建设村史馆、保护传统村落、传承非遗文化,让乡村成为承载乡愁记忆的“精神家园”。基层治理创新也是亮点纷呈,“枫桥经验”升级版、“积分制”管理、“村民说事”等创新实践,正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如今走进乡村,看到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感受到的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氛围。

  民生为本,幸福为要,让乡村振兴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群众。“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号文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帮扶、财产性收入拓展等多渠道发力;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件创新提出“新农人培育计划”,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典型引领,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当文件中的“政策红利”转化为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当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兑换成农民群众的“满意指数”,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就真正落到了实处、见到了实效。

作者:蔡浩杰

关键词:

编辑:施晶晶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