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网讯 贵州小山村的篮球赛烧起乡村文体赛事的“热火”,自“村BA”之后,“村超”“村VA”、乡村龙舟赛等乡村现象级文体赛也频频出圈。除了活动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习俗表演以及乡村美食节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到农村,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乡村文体赛事之所以好评如潮,归根结底在浓厚的“村味”。在借助载体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始终保留“村味”,赛事才不会“变味”,百姓美好生活才能长久“留味”。
打造IP勿忘“村味”独特性。乡村赛事接续火爆,各地纷纷酝酿下一个爆款。然而,盲目追赶流量只会产生大量同质化的内容,最后造成审美疲劳。IP贵在特色,而非数量。不少乡村文体活动是几代人持续传承结出的乡土文化硕果。比如,以“银河唯一的漂移龙舟”之称爆红全网的广东佛山“叠滘龙舟”,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同时,乡村体育也承载着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比如贵州榕江县,每场球赛的比赛间隙都有当地群众上演民俗风情秀。各地在发挥IP的引流作用的同时,还应摸清当地文化底色,最大可能突出和传承本地的比较优势。
挖掘“商味”不能变“村味”。流量的涌入和资本的青睐,带动了偏远村庄的旅游订单。然而,乡村文体赛事的价值取向始终都是“老百姓的节日”,“村味”才是核心竞争力。贵州省台江县县长杨德昭说到,“‘村BA’必须始终坚持公益性、公众性、公开性的基本定位,不封闭球场,不关门卖票,球场修缮、赛事组织、奖励奖品由村民说了算”。因此台江县“村BA”的球场内部始终拒绝商业化。坚持“村味”不意味着拒绝“商味”,一部分商业化使整个运转成本能够得到有效覆盖,使活动可持续地进行下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村味”。乡村文体赛事最大的“看点”就是接地气。露天场地、没有门票,球员和观众都是当地农民,甚至奖品都是农产品。比如,舟山普陀展茅邻里文化节“村BA”,冠军奖励一头猪,亚军奖励两只羊,季军奖励一只林地鸡。部分主办方坚持不收门票、不拉赞助,从球员到裁判员,坚持选用村民。在一些比赛中,参与者中既有教师、医生、学生,也有快递小哥、卡车司机、外卖骑手,他们在赛场上奔跑拼搏,享受体育赛事带来的欢乐。“希望不要因为出圈,而改变他们的热情和初衷”“希望把这种纯粹的热爱永远保持下去”……这是很多人对“村BA”的期待。
作者 高筝
关键词:
编辑:郭芬芬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