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印象洞头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藤壶肥了
2021年08月19日 15:20:45来源:洞头新闻网
核心提示:“去削雀儿喽!”爷爷拿着一把自制的“雀枪”,几条网袋子,一根扁担,兴冲冲地往码头走去。他要和邻居几位大叔一起驾驶小船到远处的无人岛去挖“雀儿”。

  文/曾香琴(雨山禾子)

  “去削雀儿喽!”爷爷拿着一把自制的“雀枪”,几条网袋子,一根扁担,兴冲冲地往码头走去。他要和邻居几位大叔一起驾驶小船到远处的无人岛去挖“雀儿”。“雀儿”是藤壶的小名,夹着肉质有两片如雀嘴而唤之。学名叫“藤壶”的甲壳生物,因为长在岩礁上一大片一大片地,类似爬藤形状。每个藤壶上方还有一个似水壶的口子,有点像火山口,因而得名“藤壶”。四五月间,南风徐徐吹来,东海的水流滋养着岛礁上贝类、甲壳类生物,它们似乎在一个大潮汛之间就肥硕了起来。

  那时我还很小,不知道为什么出海的都只是壮男劳力。后来才明白,渔家人忌讳女人们坐船出海,女人们只能在近海岛礁上自己去赶海。等到傍晚看到小渔船即将靠近村口码头,留守家里的人们便赶紧拿了扁担到码头上帮着将一袋袋藤壶挑回家。土灶上一口大锅开始煮藤壶,另一口小锅上,主妇差使孩子们生火做饭,将男人出海挖来的石乳做成一锅美食犒劳全家老小。那原汁原味的石乳,吃在嘴里咯吱咯吱地很有嚼劲,味道鲜美得没有什么食物可以与它相媲美。

  藤壶煮熟了,捞起来放在大竹匾里,放在桌子上,屋子里立刻弥漫着一股鲜香的海鲜气息。全家齐动员,将藤壶肉挖出来。左手拿起一个藤壶,右手拿一枚小钉子,朝着藤壶上头小小的口子捅下去。铁钉头顺着藤壶壁沿刮一下,肥硕带膏脂的藤壶肉就掉到小盆子里。人们迅速重复同样的动作,不一会儿,眼前小山似的藤壶堆慢慢变小了,盆里的藤壶肉渐渐多起来,一旁篓筐里的藤壶壳也随之多起来。

  藤壶壳也是有用的,壁沿像细密蜂巢组织的藤壶壳可是制作石灰的好材料,等过些日子海腥味消失,会有客商来收购的。挑几个大的藤壶壳,还是刮洗铁锅的好工具。粗粝的藤壶壳还是人们调侃男人的道具。男人们在外喝酒打赌的,人们会戏谑他,“还不回家,要不老婆要给你跪雀儿壳了。”比起如今人们调侃跪键盘、搓衣板什么的,“跪雀儿壳”可是更严厉的惩罚。

  藤壶肉那个鲜美啊,真是拿什么都不换。渔家人大方,会将撬下来的藤壶肉分一点给邻居品尝。人们都知道,削挖藤壶是很危险的作业,都不会轻易接受馈赠,多少会用自己方式来回礼。

  小时候,我也曾跟着邻居伙伴到近海岛礁“敲雀儿”。提个小桶,里面装一点清水,带上小刀,来到浅门山岛附近礁岩上,对着藤壶敲起来。敲碎藤壶壳,刀片将藤壶肉刮下来放进小桶里。人一走近长有藤壶的礁岩边,会听到藤壶们集体发出“嘶嘶”响声。退潮后正在休养的藤壶被赶海人打扰到了,它们想以“闭嘴”方式来保护自己,但到底还是被眼尖的赶海人敲了去。生的藤壶肉,可以腌起来成为下饭菜,也可以烧汤或蒸煮起来吃,无论哪种吃法它都是很美味的一道海鲜美食。

  时光荏苒,曾经不那么起眼的藤壶肉竟然身价暴增,由几十元卖到如今一百元一斤,并且很抢手,硕大的“虎雀儿”还能卖到更高价。而那些“虎雀儿”是来自悬崖峭壁上,在浪高风急中抢挖过来的,所以藤壶又有“来自地狱的美食”之称。海岛人去海鲜市场买藤壶肉,是不还价的。人们口口相传并遵守着这个默契规则,都知道去外海无人岛上挖藤壶有多危险,甚至有些人因此而丧生。

  美丽乡村东岙顶有很多渔人专门从事挖藤壶为生,小小藤壶养活了几代人,并发家致富。去年,我去走读东岙顶那天,村子创设的“藤壶古巷”项目正在街道进行工程投标。半年后,我再去东岙顶,看见古色古香的藤壶小巷已经完工。以藤壶为文化元素的标识随处可见。渔人围在桌前挖藤壶肉的雕塑,镶嵌在花坛边的藤壶壳,道路旁尖头“虎雀儿”造型的围栏。低矮老宅旁煮藤壶的大铁锅静静地呆着,装藤壶的篓筐还搁在老宅一旁,烧火的柴爿被罗列得整整齐齐。藤壶古巷从东岙顶一直延伸到东岙渔村,游人一路过来,藤壶的故事也一路被传扬。藤壶古巷里,更能体现藤壶文化的是本土青年作家白卿写的一首《藤壶赋》,她以古诗文体裁将藤壶的生长环境,食用与药用价值都介绍得十分到位。在此引用她的作品,以飨读者。

  “江浙钟灵之地,瓯越毓秀之区。奇珍满目,异宝盈途。芳播天涯,泽及海隅。

  中有藤壶者,其势若藤,其形似壶。貌虽鄙,性且深固。游人啖赏,骚客感赋。

  其聚居江海交汇之地,雄踞滩壁林立之渊。邻于浮云礁石,接乎碧海蓝天。临千丈深崖,逐万顷惊澜。惯经光景变换,历尽岁月变迁。

  宝哉藤壶!外承天地之曦微,内蕴古今之养。历金瓯风雨,纳六合华光。闻者仰慕,南北嘉名昭著;见者欣幸,瀛寰盛誉弘扬。

  况能食医两用,分明相得益彰。滋味回甘,乃客座之玉馔;唇齿余韵,实渔家之珍藏;制酸止痛;为入药之妙品;疗疮祛毒,属愈疾之良方。能解人以厄困,亦娱人于寻常。

  嗟夫藤壶,窥文化民俗之豹,鉴家邦经济兴。上秉坚毅,下涤身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著此篇,以遂情志!”

  还有人这样描写藤壶:“像无数双眼睛,凝望着大海。与崖壁诀别,风干了眼泪;于礁岩相逢,开心到流泪。海边讨生活,迎送生与死;潮起又潮落,渔人去复归。剜了眼珠子,莫见浪盖桅。”作者将藤壶拟人化,暗指藤壶在日月沧桑中,在潮起潮落间经受岁月的磨砺。

  藤壶又肥了,海鲜市场有许多外来民工成了采集藤壶的生力军,他们习惯了海岛生活,也学会了海上劳作技能。小小藤壶,以其鲜美著称,成为餐桌上人们饕餮美食。其坚韧之躯,犹如渔家人刚毅的性格,在东海边一代代繁衍生息。

关键词:

编辑:唐文静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