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地处海岛,地表水资源严重缺乏,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除了挖掘水井,就是靠老天下雨,因而长期以来,饱受干旱之苦。那时,每到鱼汛,洞头渔港汇集浙江、福建、广东、江苏、上海等多省市的近10万渔民,需要加水;紧张的战备施工,部队需要用水;海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同样要供水。水成了制约洞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
为解决燃眉之急,1965年,在中仑村和后寮村交界地深挖了一口深井和两口大井,加上后寮水库,以此为水源,建成一座自来水厂, 开始向县城部分用户、洞头渔港、部队和一些工业企业供水。不过, 中仑的3口水井从建厂的1965年至1971年,总供水量不到22万吨,最高年份的供水量仅6.86万吨,在干旱的情况下每天只能出水60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1969年4月,洞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面对严重缺水对生产、生活尤其是对战备工作的影响,下决心设法解决。当时的生产指挥组派员在岛上实地调查,访问当地老人,寻找水源。最后选中了大长坑村一处山谷地形,适宜建坝拦水。于是邀请温州水利设计院前来测量,当时测算,受雨面积计算每年水流量达300万~400万立方米,可建成水容量近百万立方米的水库。
1969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集体讨论,统一了认识,为彻底解决全岛战备、群众生活、渔港供水及工农业用水,下决心一定要建好大长坑水库。会后,抽调干部组成大长坑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委托温州水利设计院再次对大长坑地形做全面测量与计算,随即进入工程设计。温州水利设计院向县革命委员会递交了两套方案,经研究采纳第二种方案,即筑坝高24米(建成后的实际大坝高度为28米),底脚93米,平均长度80米,下水道开凿山洞100米。估计需投资43.42万元(实际投资62.36万元)。
1970年4月,大长坑水库施工开始。当时,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刚一年,派别争斗稍趋和缓,此举又是解决急迫的用水难题,因而得到大家的一致拥护。县革命委员会提出的口号是:充分发动群众,以新的战斗姿态,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 以打歼灭战的方式进行施工。工地上,“备战备荒为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红标语激励人心。担负清基运土的民工,几乎全是义务工;机关干部、驻岛部队指战员、部门职工、学校教师都轮流上工地。那时开挖水库的工具落后,挖土用铁锹,运土靠肩挑,几辆两轮的木板车算是“先进工具”。尽管劳动强度大,但是大家仍旧你争我赶,不甘落后。每天投工200多人,短短一个多月,山上简易公路初步建成,泄洪道及山洞下水道的施工十分迅速。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突击完成清基运土任务,县革命委员会于同年6月29日下发《关于义务工到大长坑水库工地劳动的通知》,要求各公社按照分派的人数,带义务工于7月10日前到水库工程指挥部报到。通知中还特别强调,到水库工地的义务工,必须自带粮票、草席、棉被、蚊帐、碗筷及其他日用品。从中可见当时领导的决心之大和群众的拥护程度。
自力更生,众志成城。经过全县军民一年多的共同奋战,水库大坝筑成,水塔、泵房、管理室等也建设就绪。1971年,大长坑水库建成蓄水,县自来水厂也相应迁址到大长坑,供水能力翻了一番。
10余年后,随着洞头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用水问题又出现了困难。于是,从1983年开始,在大长坑水库上游的隔头村龙潭坑又修建一座水库,到1985年7月建成。水库集雨面积1.15平方千米,总库容4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6.2万立方米。建成后,用地下管道与大长 坑水库连接,使原来的自来水供应更有保障。1994年6月,还建成风门水库,集雨面积0.55平方千米,总库容19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5万立方米,建成后主要为工业生产供水。
进入21世纪后的2009年6月,洞头(温州)陆域引(供)水工程完工并正式通水,洞头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但是,当年全县军民齐心合力建设大长坑水库凝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将永远铭记,继续发扬光大。
来源:区档案馆(区史志研究室)
撰稿人:邱国鹰
关键词:
编辑:黄勉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