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洞头纪事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知识青年支边与上山下乡
2020年12月03日 17:30:56来源:洞头新闻网
核心提示:
洞头知青支疆留影
       从1966年到1975年,洞头先后有231名知识青年,或远赴新疆、黑龙江支边,或在本县渔农村插队落户,参加劳动生产。

  毛泽东主席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出: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再次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知识青年支援边疆、上山下乡形成热潮。

  洞头是海岛县,没有支边任务。1966年,县委、县人委为了解决城镇青年的就业问题,于1966年主动向省委争取到了34个支援新疆建设兵团的名额。从8月份开始,县委动员北岙镇非农业户口、16至20周岁、小学毕业以上的青年踊跃报名。北岙镇大批青年热烈响应,有的还不顾家长反对,抱着锻炼自己、报效祖国的决心,偷偷报了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组对合乎要求的34名支疆对象下发了录取通知书,其中有12名女知青。10月23日,县委、县人委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次日,这些支疆青年身穿军装,肩背行囊,在鞭炮声和亲友的嘱托声中踏上赴疆的征程。

  洞头和乐清县的支疆知青100多人,被分配到离乌鲁木齐70多千米的后峡跃进钢铁厂,这是有7000多名职工的团级单位。在新兵连集训一个月后,知青中的8个人分到了远离总厂200多千米的巴仑台炼钢分厂,其他人分配在后峡总厂附近的几个连队——运行连、炼铁连、焦化连、机修连等,先当学徒。他们克服气候不适应(到处是冰天雪地,几乎没有夏天,冬天许多时候气温在零下20多摄氏度)、饮食不习惯(每个月只有2斤大米,其余是苞谷等粗粮)等困难,虚心向老师傅学习,积极工作,大都成了技术骨干。他们在新疆待了十几年,才陆续返回洞头,其中有3人扎根在了新疆。

  1970年1月,洞头县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以贯彻上级的要求,组织和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洞头先后组织了3批28名城镇非农业户口知识青年奔赴黑龙江建设兵团,被安排在黑龙江农场和林业局铁道处工作。这些人除了个别因水土不服提前返回洞头外,其余大部分人坚持到了1979年后才陆续返乡,其中有两人留在了黑龙江。

  除了组织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和黑龙江之外,洞头还组织城镇知识青年到本县农村插队落户,或参加相关的重点工程建设。1970年5月,组织了几十名知识青年参加大长坑水库工程建设,其中,北岙镇知青40余人,其余为洞头本岛其他公社的农村知青,都是1966、1967、1968届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大长坑水库干了一年多,至次年9月结束。

  1970年,北岙镇革命委员会想开发大竹屿岛,辟建盐场,先组织知识青年建设盐场,然后再留下来生产原盐。当年8月,县里批准这一申请,下拨了部分资金和木材予以支持。北岙镇组织43名本镇知识青年,由镇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各一人带领,到大竹屿岛开发。只是大竹屿岛属于沙质地表,无法积水,试晒多次,均告失败,所有人员于1971年7月全部撤回。

  1971年10月,浙江建设兵团来温州招收知青,需要懂捕鱼的技术人员,洞头向温州地区争取了16个名额。16名知青被分配到浙江建设兵团三师九团直属四连的南湖林场。两年后浙江建设兵团撤销,他们被调到省级的地方企业省内河航运公司、省长兴煤矿等单位工作。

  1972年3月,洞头还组织一批知识青年,到本县大朴、小朴、埭口、大长坑、大瞿、花岗等大队(村)插队落户。到大瞿村的10余人,有的被分到村林场,住在林场宿舍,参加巡山值夜;有的分到各自然村,与村民搭伙搭铺,同吃同住同劳动。到这些村插队的知识青年,少的干了一年多,多则待了两三年。

  来源:区档案馆(区史志研究室)

  撰稿人:邱国鹰

关键词:

编辑:黄勉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