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乡土风情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沉醉在金沙银厝——东岙游记
2020年08月13日 16:17:59来源:洞头新闻网
核心提示:

  

东岙沙滩

       文/郑华国

       在温州,经常有人问我:“洞头吃爽、玩爽的地方是哪里?你能给我推荐一个吗?”

  每次遇到这样的提问,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东岙!”

  东岙村地处洞头岛东南部,南面濒海。

  对我来说,知道东岙是从祖母那代人开始的。祖母的小弟住在东岙,姐弟俩感情笃深,往来密切,我儿时经常跟着祖母到小舅公家。记忆中的路很遥远,但都很向往。每次祖母说:“明天到东岙去。”我都高兴地跳起来,兴奋地睡不着。

  我15岁时,家里要打楼板,父亲从公社弄到了2.5分的木材票,于是,就带着我到东岙木材公司买木头。东岙的木材仓库很大,大小木头堆积如山,要从中挑选出一根2.5分以内的木头,难度系数太大了,而且也很危险,一不小心手脚就会被木头夹住。我和父亲小心翼翼地挑选,忙了近两个小时,才选中了一根木头,经过门口检验员丈量,刚好2.47分。

  那个时候的东岙除了木材公司,还有水产公司经营部、供销社、搬运站等单位,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儿时的记忆一直挥之不去。前段时间,我看到洞头发布的一条新闻:“黄沙变黄金,洞头蓝色海湾整治项目一期顺利通过验收。”

  报道说:“6月的洞头东岙村,洁净的沙滩,蔚蓝的海水,游人络绎不绝。从几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如今的景区村、网红村,村级年度总收入更是从6000万元增加到1.3亿元,其中旅游综合收入达5000万元,东岙村的巨变,得益于蓝色海湾整治项目所释放出来的生态红利。”

  东岙,太厉害了!儿时的记忆储存被启动了,我得再去看看东岙。

  周末,花2元钱乘乡村公交到东岙,节约又低碳,这是我的出行方式,也是我的人生态度。

  来到东岙沙滩,正好潮水已经退去大半,金色的沙滩展现在眼前。夏日的海滩,凉风习习,海水温和,正是纳凉避暑、畅游大海的好时节。

  海风,搅动着海水,带着浪花,呼叫着吹过船上的旗幡,吹过沙滩,吹过二百年船来船往的老码头,把湿湿的水汽留在我身上,也把凉爽围在我身边。

  站在码头,远远望去,宽阔的沙滩上满是黄黄、细细的沙子,在太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宛如仙境。一阵童声传来,五六位小朋友正在挖沙造城堡,小手小脚都粘满了沙子;有几个小孩子用手合力掏出一个坑,一位小男孩躺到坑里,她们又用沙盖满小男孩全身,只露出一个头,然后大家开心地大笑。她们的父母,躲在一把把太阳伞下,喝茶小憩,谈笑风生,尽情享受着这一份别具情趣的清凉、欢乐和浪漫。

  更多的孩子和父母手牵着手,光着小脚丫,追逐着海浪,追逐着梦想。一个浪头卷过来,她们跳跃着往后退,潮水退去,她们又纵情奔跑,肆意戏水,感受着大海的拥抱和沙子的亲吻。

  看着眼前的景象,我陶醉了。阳光、沙滩、海浪、老码头。多么熟悉的场景,多么快乐的童年,这是我儿时的画面吗?这一切儿时美好的向往,已成为幸福的记忆。

  谁能想到,几年前的东岙沙滩可是另一番景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填海造地、取沙建房的影响,东岙沙滩遭受严重的破坏,变成了碎石滩,成为船不敢停、脚不敢踩的恶滩。2016年以来,东岙村借助国家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建成了全市首个人工沙滩,修复沙滩1.84万平方米。如今,正如报道说的“黄沙变黄金”,东岙也实现了蝶变,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在东岙,保护沙滩,保护生态环境,已经不是口号,而是深入老百姓骨髓的一种自觉。

  离开沙滩,走进东岙古街,一座座百年石厝,有着说不尽的故事与写不完的厚重华章。

  站在秀才居前,时空穿越到清末时期,我仿佛看到秀才陈澜在辛亥革命叱咤风云的样子。后人为纪念陈澜,就称它为秀才居。它建于1830年前后,历经180年沧桑的秀才居,如今依旧结构完整、简朴宁静,处处透着一股文雅之气。它那传统合院式布局和山墙欧式装饰,这一切都在诉说着那个时代主人的思想变迁,在守旧中纳新。

  来到陈姓渔家小院,一看就是洞头典型的虎皮房。进门一问主人,房子已经120岁了。斑驳苍老的虎皮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山墙栽种的绿荫,把古老与柔美结合在一起,给我一种悠久而亲切的感觉。

  走进长寿宅,这座建于清末的老房子,已经110年了。当年卓姓渔民从福建来洞头从事张网生产,和本地女子结婚,在此建房定居。他的儿媳2010年去世时享年103岁,百年老宅加上百岁寿星,故称长寿宅。阳光透过门窗,映在院落的地上,只是裂痕已爬上雕花的门窗,依稀可见窗套和门套还残留着西方文化的痕迹,那是那一代人对西方文化的向往。

  聚财屋,也有100岁了,是典型的渔家屋。进入低矮的石头瓦房,眼前突然一亮,太阳光射入小天井,把我的影子印在地面上。小天井有大用处,晚上,月光下,主人织网补衣,小孩读书写字;夏天的夜晚可以乘凉,冬天的白天可以晒太阳。最重要的是,下雨时主人可以把雨水收集起来,这对于过去缺水的海岛来说,具有实用意义,又有象征意义。人们认为天井的雨水是老天爷赐予的财富,所以,人们为这座屋取名“聚财屋”。

  在东岙,特别吸引我眼球的是那座仿欧楼。从秀才居的欧式装饰到这座欧式建筑,我看到了东岙人对西方文化向往的历程。据村干部介绍,洪氏家庭在台湾光复后,在对台贸易中赚了钱,也开了眼界,在台湾看到一些欧式建筑,于是,在1945—1947年建了这座仿欧楼。原来屋檐、柱顶雕有鱼瓦、龙珠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惜在破“四旧”时铲掉了。

  徜洋在这一座座老房子前,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求知、求新、求变的心路里程,同时也感觉到他们对故土的热恋。

  如今,老建筑派上了新用途,注入了新的能量,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2008年以来,为发展乡村旅游,这些老房子变成民俗工艺馆和民俗馆并对外开放。

  在古街、在古街周围,到处可见一个个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民宿招牌。不管是老房子,还是新房子大部分开起了民宿,据统计,全村现在开办民宿80余家。为做好民宿品牌的推广营销,村里成立了民宿联盟。近年来,通过民宿联盟的不断推广和营销,东岙村游客数量大幅增长,2019年接待游客达到39万人次。如今,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民宿是“一房难求”。2019年,每户民宿平均年创收20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石厝变银厝”的梦想,村民们也都奔向了小康路。

  走到村口,木材仓库不见了,代替它的是村文化广场,从2008年开始,每年一届的东屏“七夕”民俗风情节都会在这里举办。

  小舅公的房子还在,但不是过去的石头房,是一座砖混结构的楼房。93岁的舅婆一个人安详地坐在门口。舅婆很硬朗、很健谈,也很热情。

  东岙一切都在变,但不变的是那一份质朴、那一种情怀和她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关键词:

编辑:翁蓓蕾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