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印象洞头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尾坑
2020年07月23日 14:54:19来源:洞头新闻网
核心提示:

部队营房
老物件

铁砧
 尾坑观景休息点

文/吴蓉辉
       尾坑,在洞头区北岙街道东郊村西南部最边的位置,隶属东郊行政村。

       每次经过山头顶,看见那些被密林包围着,犹如与世隔绝的、在这大山深处顽强生存着的老屋,总是很好奇它的前世今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沿鸽隔线前行,在尾坑观光休息点附近,白迭岭、风吹岙、尾坑三地交界的大弯处,从公路一侧的栏杆缺口处进去,便到尾坑。

       尾坑观光休息点场地开阔,是极目远眺的好地方,倘若月明星稀的夜晚在这赏月,想必别有一番滋味。观光点里有个公路服务站示意图,示意图的内容做得很不错。

       村子东与面前山相连,南面下去就是龙潭坑水库。由于村子地处一条大山坑的尾部,便有了很形象的地名——尾坑。村子沿山坡而建,尽管这里石屋不多,仅10来幢,但一层层排列,十分整齐。据1982年人口普查,村子里有12户47人。主要是早年从福建晋江移居来的庄姓人家,另有2户南姓人家。

       现在,这里早已人去楼空。这里的石屋和别处的一样,也是虎皮状。忍不住伸手摸摸石头,石头是硬的,其实不摸也知道。透过手心,隐隐感觉到石头的冰凉与粗糙,以及说不清的沧桑。岁月没有磨蚀掉石头的棱角,倒是加剧了石头的纹路显现,让石头更有了画的感觉,如同写意画。这一栋栋废弃的石屋透出的是浓浓的时代气息。

       残破的石屋,布满青苔,钻出杂草,映衬出小村的美,是幽静的,也是凄凉的,更是历史沉淀的。

       总是很感慨,村民建造石屋表现出的就地取材的智慧。就近采石,又能很好的抵抗台风。这里敲敲,那里垫垫,石头就放端正了,结实了。石缝用糯米饭石灰相伴,咬得牢牢的。那弯弯扭扭的线条,看起来粗犷,却极富地方特色。石头对人有天然的亲近感,连红楼梦也是《石头记》开的篇。人们住在石屋里冬暖夏凉,隔音也好,但是石屋正渐渐地远离我们的视野。我们建起了千篇一律的房子,当我们走访千篇一律的人家时,就像掉进迷魂阵一样。说实话,我打心里喜欢石屋。因为它不仅仅书写着一个时代的真实生活,更彰显着一种质朴、清纯的石头文化。

       在村子里,没看到类似其他村里常见的、被遗弃屋外的渔具之类的物品。据资料介绍,早年村民经济产业有来自渔业大网捕捞,以及农业种植等。但这里距离大海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想象不出他们是通过哪条小路下海劳作。遥想当年,住在这里的村民生活应该不容易吧,尽管每天生活在大自然当中,与世隔绝,没有纷争,但交通不便,生活不易。

       村子里有3幢部队营房,成F型排列。屋顶瓦片上芒草在风中摇曳,斑斑驳驳的石墙上爬着任性的青藤,屋檐下杂草肆意地蔓延……年复一年,在没有人类打扰的日子里,植物张扬着个性,更显得村子的静谧。

       其中一幢营房门口摆放着好几样宝贝,有生产于1983的电锯,有砂轮机,有锈迹斑斑的磅秤,有打铁的底座等等,无不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在岭背七十二台阶附近的公路边就有一家打铁铺,里面也有这样的“砧”。铁匠有一座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在火炉的连接处有一个很大的用手拉的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当然,拉风箱用力不同、速度不同,所产生的火温度也不同。丢在火炉里的炭,好像和平时的炭不一样,是一种“铁炭”。把用来制作工具的被炉火烧熟了的铁毛坯,放在这个铁“砧”上,然后用铁锤反复锤打,渐渐地就成了所需的形状。铁匠就这样以铁为原料,靠一把小小的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来养家糊口。

       眼前,这块铁砧也是一整块铁,长得像粗木桩,高30厘米左右,它静静地依在墙角。都说铁砧是“太上老君的膝盖”,这块铁砧看起来真不是一般的硬!毕竟,“打铁必须自身硬”嘛。然而,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打铁这门手艺,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里。

       隔着窗户,看到屋子里有好多大型机器,似乎是生产汽配的。据说,村民曾在部队营房里加工过羊栖菜,也曾在这制造汽车配件等。在1980年至1992年期间,一庄姓村民在山坳里建起鱼粉厂,鱼粉生意做得很大,村民入厂做工,村子里好热闹。后来,鱼粉厂搬到了现在的殡仪服务中心一带。但由于地方偏僻,配套设施落后等原因,2002年开始,村民陆续外迁或打工。再后来,由于建造殡仪服务中心,便整村搬迁,成了“无人村”。

       返回时,发现在村子入口的对面公路一侧,山沟沟里有一条长长的石阶。从方向上推测,这条石阶可以通往小文岙,想来,这是早年尾坑村民走向大海的一条必经之路吧。可惜,石阶仅修复了上半段,山腰下没有继续施工,现几乎被杂草淹没。后来,从尾坑原住村民南老师那得知,我的推测是正确的。他说以前山上没有杂草,有两条路可以到达海边。从现在的殡仪服务中心分两个山沟下去,一条到小文岙,一条从风吹岙分岔下去。那时,路就在脚下,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如今,村子逐渐开始被人遗忘,曾经的繁华热闹都成了岁月中的一部分,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过眼云烟。抽个空隙,去探访那些小村庄吧。毕竟有些风景转瞬即逝,我们只能抓住当下。

关键词:

编辑:翁蓓蕾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