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网讯(记者 苏友凡 潘道阳)海岛洞头幽静美丽,洞头人世代耕海牧渔,衍生出了众多独特的渔文化和渔风情,这些丰富而广博的洞头民俗无一不闪耀着祖辈的智慧。
洞头鱼灯起源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鱼与“余”同音,寄托人们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2012年,洞头鱼灯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根霖是洞头鱼灯制作手工艺人,每隔几年,他都要为村里做一批新的鱼灯。他告诉记者,制作每盏鱼灯要耗费4到5个工,每个工至少需要8个小时。
”过年过节,我们有舞马灯,鸟灯,鱼灯等。我从十四、五岁开始做鱼灯,到现在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郑根霖告诉记者。
一盏完美的鱼灯,关键在于均衡结实的框架,因此,鱼身各个部位的比例要按标准尺寸调整准确。
扎工巧、扎口稳,整个支架必须扎牢固定好,确保不走形。看似平凡的鱼灯,却蕴藏了海岛手工艺人的一颗匠心。
洞头鱼灯虽历史悠久,但传承至今,制作鱼灯的手工艺人已屈指可数,郑根霖便是其中一人。
传统鱼灯大多是着色成鱼鳞的颜色形状,而洞头鱼灯则巧妙地结合了五彩斑斓的渔民画。鱼灯艺人们把鱼身当画板,尽情挥洒,看似天马行空,浮想联翩,实则创意构图,腹有草稿。色彩艳丽的夸张造型使整条鱼被赋予了生命,一眼望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显“海阔凭鱼跃”的恣意畅快。
在洞头,鱼灯原先只用于民俗踩街活动中,几经传承,逐渐形成表演形式,数量也由原来的10盏增加到26盏灯。表演者手执各种鱼灯,模仿不同鱼类的遨游,以庆贺年年有“余”、渔业丰收的习俗。
关键词:
编辑:陈莉莉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