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人文纪实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大门岛第一家打铁铺
2020年07月02日 17:42:12来源:洞头新闻网
核心提示:

石槽

陈定存使用过的梭镖

兽面纹瓦当

炼铁渣

  文/周玉兰

  陈德坤,嘉庆庚申年二月十二生,字廷坤,又字德坤,号乘乾,自清朝起居住温州永邑麻行。彼时温州永邑麻行地区陈氏族人从事打铁生意的人很多,因此他们所在巷弄也被称为“打铁巷”。其中最有名气的陈氏打铁铺就是陈德坤所开的,生意很兴旺。

  永邑麻行靠近麻行码头,南北来往客人众多。打铁铺里炉火通红,打铁的声音整天“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后来开铁匠铺的人越来越多,生意竞争日渐激烈,陈德坤准备将他的陈氏打铁铺搬迁到玉环州十七都黄大岙岙底村(现洞头区大门镇岙底村)。

  1832年,陈德坤举家搬迁到黄大岙时随身携带了少量的打铁工具,在准备开始打铁时发现当地缺乏铁原料,因此他开始四处寻找可以炼铁的原料。一次他到周边山上采集了铁矿石,搬回家后在庭院角落挖出一个坑洞,用石块和黄泥堆砌周围,形成了一个简易的冶铁的地炉,他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加一层地放在地炉中利用自然风力进行高温燃烧,利用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待到温度降低后,取出铁块,再把铁块加热到一定温度下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压出去,经过人工的反复锻打,铁块变成碎铁石后再放入炉火中经过高温熔化,取出烧红的铁块反复敲打,就是依据这样简陋的工艺,再按照长期的匠作经验敲打成各种各样的农渔具的形状,最后把铁器夹入一个蓄满水的石槽里淬火,随着“嗤啦”一声,白色的烟雾倏然飘起。一件件的耙齿、镰刀、勾钉、船锚、渔叉、门扣等实用工具就完成了。

  迁到黄大岙后,陈氏打铁铺的打铁生意在当地是非常出名的,陈德坤继续使用祖上独特的炼铁和打铁工艺,为当时黄大岙的村民锻造农田渔业生产器具,后代有嘉、允、茂、鸣、时等五代人也继承家传手艺,代代均以打铁为生。

  俗话说,世间活计三样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打铁匠”就生活在打铁铺里。打铁铺也称“铁匠炉”,所谓“铺”只是一间破房子,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下手握大锤进行锻打。上手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

  火炉内有一千多摄氏度的温度,而火炉旁也是热气逼人,达到了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但即使是三伏酷暑也仅靠自然风降温,三九严冬只能穿着背心劳作,陈德坤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长年累月地坚守在炉火边,挥汗如雨。在他的店堂内外摆挂着五花八门的铁家伙,或船用的铁锚、斧头、链条,或农用的犁耙、锄头、镰刀,或家用的菜刀、门环、火钳,可说是应有尽有。

  陈德坤迁到黄大岙后在岙底村自建了一个四合院,在周边添置了一些田地和山地。1958年,岙底村因生产用水需要建设水库(现岙底村光明水库),对当时建设在水库范围内的房屋进行了拆迁,陈氏后人搬迁到了太阴宫旁继续打铁生意。陈德坤老打铁铺原址拆迁时发现了铁块,后来才知道这是清代炼铁的遗址,挖掘出的炼铁块保存至今,陈氏族屋还保存着拆迁时屋檐下的装饰物——兽面纹瓦当。

  革命战争年代,陈德坤后人陈三娒兄弟的铁匠铺还为郑元昆地下党民兵秘密提供大刀、梭镖等武器并由其后人陈定存多次秘密转移给地下党民兵组织(现还有梭镖几枚留存,成为革命历史年代的见证),1946年,地下党组织领导郑元昆、王小土、吴昌年、周方木等人也多次在陈定存家集会活动,陈氏铁匠铺也是当时地下党重要的活动基地之一,陈德坤打铁的生意也一直经营到陈定存这一代。

  如今,那千锤百炼的打铁声,也抵不住岁月的销蚀,渐行渐远了。

关键词:

编辑:郭芬芬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