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人文纪实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恩泽乡里的“技革”能人——吴招奇
2019年09月09日 16:40:22来源:
核心提示:

  

吴招奇

锯板机主机

曾经风靡一时的小圆桌。

滑轮(俗称“猴头”)

  文/许文章 陈友裕

  吴招奇(1930年3月—1976年12月),洞头本岛东沙后自然村人,出生于贫苦渔民家庭,母亲是一位民间(草)药医。吴招奇从小天资聪慧,看什么记什么学什么,而且学得特别快特别好。小时候在母亲的影响下对草药也略懂一二,他还有个特别爱好,就是喜欢琢磨,经常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做出来的小物件小器具也特别讨人喜欢。因家境贫寒,他只读了三年私塾就辍学了,为了谋生经人介绍到北岙上街王光玉药店当学徒。在学徒生涯,他不怕吃苦,不怕劳累,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药品知识,熟悉了药铺业务,对顾客热情服务,深受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在劳动之余,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自己喜欢的画画、书法等。这些都为他以后热心为民办事,为乡里乡间做公益,提供了技术技能的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吴招奇经常参加乡里的军民联防活动和公益活动,使他很快成长为一个有志的进步青年。因他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是美术字写得特别好,为配合宣传1958年的人民公社大跃进时期党的方针政策,他没白天没黑夜的到各村落书写大幅宣传标语,当时各乡镇村落的墙体屋面,到处都能看到他写的大红标语,而北沙乡的大大小小墙体标语,基本上是他一个人写的。乡里村里干部要给他按工时计工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当时劳动报酬都是按工分计算的)。因他在乡村里写出了名气,驻地部队还邀请他到部队写标语。一次在给部队营房墙体写大幅标语时,因为旧梯子突然折断,他从高处摔下,当场昏厥。后经部队卫生员及时抢救并送小朴部队医院治疗,最终脱离危险。出院后,连队指导员及乡里的领导都到家中慰问,使他对军民鱼水情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洞头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方便船上生产用具及机器的维修,各乡镇都兴起办机修厂和维修站。当时的北沙乡工办要求吴招奇创办一个船上用品服务站,吴招奇二话没说,当即就创办了“洞头北沙乡滑轮厂”,主要生产大大小小的滑轮、指南针仪等。那时渔船大多是木质帆船,用人工操作船帆升降,劳动强度很大,既费力又缓慢。要改变这种状况,手动滑轮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工具。滑轮(闽南话称“猴头”)是一个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由圆盘和柔索(绳、胶带、钢索、链条)等组成的可绕着中心轴旋转的简单机械。但看似简单,要做出来却非易事,同时滑轮的品类又很多,有定滑轮、动滑轮、单滑轮、双滑轮、三滑轮及至多滑轮,还有滑轮组或复式滑轮等。那时要制造它,一没有图纸二没有设备。但这些制约条件都难不倒心灵手巧的吴招奇,他到外地买回来一个最新款式的滑轮,又从渔船上找来一个旧滑轮,拆开后几经研究捣鼓,用简陋的设备造出了洞头品牌的船用滑轮。免费送给渔船试用后,大家反应很好,使用滑轮升降,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时效,又方便了广大渔民(以后不用花高价到大陆去买了),渔民们都称赞吴招奇是洞头“猴头”生产的创始人,洞头渔船风帆升降的改革离不开吴招奇的技术革新成果。每年的渔汛期,洞头的渔船都要北上到舟山渔场捕鱼,为进一步服务渔业生产,北沙乡滑轮厂都会派人跟随渔民北上,到舟山沈家门开服务站,为洞头渔民北上生产提供现场动滑轮服务,此举深受渔民们的好评。

  1962年,洞头县首届小发明科技成果展,吴招奇一人就有好几项发明作品在这次比赛中获奖,比如刨番薯机、小滑轮、小指南针、移动升降小圆桌、脚踏手操车床、锻铁睡床等,以后这几项发明都直接用于渔农业生产和洞头人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移动升降小圆桌和锻铁睡床在岛内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很是流行,升降小圆桌甚至都成了家中的主要摆设,新婚青年的婚房也大多用上这款小圆桌,甚至驻军的随军家庭也采用过。自制的脚踏手操车床代替了当时自己滑轮厂的落后设备,解决了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难题,当时锻铁睡床也就是在有了这一车床的前提下才能制作出来。

  办厂以来,吴招奇不但在服务渔业生产上找门路,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找需求,把自己发明创造的产品推向市场,不但老百姓受益,自己工厂也受益,使原来几个人的小厂得到了发展,增加了工人。乡里把两名残疾人安排到他的厂子,他二话没说就收了,并在工作岗位上和生活上给予特别的照顾和帮助,解决了北沙乡一些困难户子女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洞头造船厂还没有机器锯板机,切割大料木头,都是人工用普通木锯上下来回将木头锯开,如果遇上硬木,那普通木锯就使不上劲,速度也就更慢了,这样要造好或是修好一条船都要花很长时间,往往就赶不上渔汛期影响生产。因此,造船厂的领导希望他帮助从外地引购一台锯板机。经他多方联系和努力,造船厂终于有了洞头的第一台锯板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了引进第一台机器的样板和去外地学习、参观、请教的经验积累,而后他就准备自制锯板机。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洞头产的第一台锯板机制造成功,并且顺利地在北沙乡九厅修船厂投入使用。

  七十年代初,那时洞头人民生活用水都是靠井水,农村村民们有的还有用沟水溪水作为生活用水,如遇旱情那更是滴水贵如油。为了解决洞头人民的吃水用水困难问题,1972年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南塘乡大长坑,建造一个大水库。全县组织一批以知青为主的建库大军进驻大长坑村,开始建造大长坑水库。在建造中碰到种种困难,生产工具落后,没有机器和机械设备,石料土方只能用手推车和人力的肩扛背拉。随着堤坝的不断增高,土石料需求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进度也越来越慢。为解决工程的进度问题,建坝工程指挥部经人推荐找到吴招奇,叫他帮助想办法出点子。他一口答应了下来,经过短时间的琢磨,他无偿地帮助设计制作了一个上下索道——在堤坝的上下方各搭上一个铁架,按上大滑轮拉上索道,将石头土方经索道运往坝顶。经他这一改革,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程进度。经过两年多努力,大长坑水库建造完成,洞头人民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结束了肩扛挑水的时代。大家都说水库建造进度快,吴招奇功不可没。

  1969年原北沙乡滑轮厂合并到县企业联社(属县办集体企业),改名为县五金厂,后又改为县汽车配件厂,这也是洞头第一家能制造汽车配件的工厂。为了把厂里的技术、质量和生产搞上去,他带领全厂职工改革创新、拓宽思路,引进新技术、拓展新业务,经过几年打拼,企业上了规模,经济效益不断上升,年产值为县联社企业榜首。全厂职工的收入不断增加,工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都期盼能在年终会多领到一些分红。

  但一个噩耗从远方传来,吴招奇同志因长期过度劳累,在出差湖南长沙的途中吐血病倒,后经检查为肺癌晚期,于1976年12月英年早逝,走完了他短短47年的人生之路。

  吴招奇一生虽然短暂,却给洞头人留下了难忘深切的怀念。在几次走访过程中,被采访的多位老人都对吴招奇赞不绝口,说他聪明能干、思想开拓、勤奋好学,做事认真、讲信誉、乐于助人。比如他的绘画技术不错,尤其是人物肖像画得好,当时在洞头比较出名,因此时常有人找他给家中老人画肖像,或给过世老人画遗像。因他厂里的工作繁忙,经常是夜里加班赶画,但他从不计较,尽自己义务帮人家,并且从来不收钱。他常说,绘画是自己的业余爱好,帮人画个像是别人看得起我,信得过我,如还收费,那帮人就失去意义了。

  洞头原是个海岛县,温州洞头往返“水路一条”,当时交通工具是小机动船和木帆船,如遇大风浓雾就无法开航,岛上居民要是碰到急事或生病需急送温州市区,那根本无计可施。如果家境困难的人,有病也无法上医院。因吴招奇年轻时曾在药店当学徒,对治病方面略知一点,再加上在母亲身边的潜移默化及母亲的传授,他对民间草药和偏方也比较在行,所以时常有乡亲们和邻近村的村民找上门,向他讨教一些草药偏方治病,吴招奇都会毫无保留的耐心传授,从不保密。特别是一种治疗“白喉病”的草药秘方,不知救助过多少患者。他给人治病传授秘方也从不收钱,他说:“如果要收钱,那我就去开医院了!”人家送了点礼物要答谢他,实在推脱不掉时,他也会另买些价格相当的物品,及时返还给答谢者。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那些受过吴招奇帮助的乡民都还清楚地记得他做的种种善事,以前相处的企业员工和当时的一些老领导也未忘却他革新创造的技革产品,人们会记住这个技革能人的名字——吴招奇!

  本篇图、文由洞头区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会提供

关键词:

编辑:罗咪咪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