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文学沙龙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从阅读中学会“垃圾分类”
2019年09月06日 10:34:00来源:
核心提示:如今,为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体现社会文明水平发展,更多的人正在响应号召行动起来,掌握正确的处理垃圾的方法,实行垃圾分类,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文/许民彤

  如今,为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体现社会文明水平发展,更多的人正在响应号召行动起来,掌握正确的处理垃圾的方法,实行垃圾分类,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由此,笔者不禁想到几册关于人类垃圾历史、垃圾与文明、垃圾分类方面的图书,推荐给大家,我们从阅读中学会“垃圾分类”……

  一、了解人类的垃圾历史

  关于人类的垃圾历史的图书,笔者较熟悉的有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卡特琳·德·西尔吉所著《人类与垃圾的历史》(译者:刘跃进、魏红荣),有2018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意大利人麦克?马瑟里的《垃圾历史书》(译者:王金霄、文铮)等书。这两部书,虽然内容同为介绍人类垃圾历史,但笔法风格不同。

  麦克·马瑟里是意大利插画家、幽默作家,他对历史的热情和作为生态学家的社会精神,激励他创作出了这部关于人类垃圾历史的图书。

  翻看这本书的“目录”,比如“古代的垃圾”“城市垃圾”“中世纪的垃圾”“一个陌生的词语——卫生”“罗马的大扫除”“垃圾革命”“当代的垃圾”“分解垃圾”“垃圾工业”“欧洲的垃圾循环”……等等,就可看到这部书的内容,是一段从史前到现代的垃圾发现之旅——从雅典无序的垃圾倾倒,到罗马有序的马克西姆下水道;从腐臭的垃圾及中世纪的瘟疫温床,直到现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的雾霾和不可生物降解的垃圾山……

  作者在本书“垃圾的循环”一节中说,在地球上,每种生物都会产生废弃物,智慧的大自然把这些废弃物进行循环,从而创造出新的生命,这就是生态平衡的规律。但有的物种繁殖得太快,产生的废弃物太多,就算其他生物拼尽全力也吸收不完,从而导致生态失衡。这种失衡就会让原本有用的废弃物变成有毒的垃圾。

  作者说,“早期人类——智人飞快地繁衍后代,与此同时,他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欲望越来越大,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开始制造大量的垃圾,而大自然并没有做好给他们擦屁股的准备(不好意思,这里一定要用‘擦屁股’)。随着时间的流逝,情况不断恶化,人类社会越‘文明’,产生的垃圾就越多。不过还好,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垃圾问题,并且在着手解决:从远古时期到现在,从第一条下水道的发明到最新式的垃圾循环处理系统,人类的历史就是垃圾的历史,而且也是人类怎样面对垃圾问题的历史。”

  阅读麦克·马瑟里的《垃圾历史书》,我们发现垃圾有它自己的历史,人类的历史与垃圾是密不可分的,而垃圾管理更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致力于发明各种办法来解决垃圾的问题。我们认真了解垃圾的历史,也是不断了解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从治理垃圾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和未来。

  二、垃圾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卡特琳·德·西尔吉,是法国农业学家、法国环境与能源控制署工程师,他创作的《人类与垃圾的历史》,在对垃圾的历史书写中,我们看到了垃圾的灾难。

  作者在《人类与垃圾的历史》中这样写道:垃圾正在扼杀、吞食着城市,同时垃圾也改变着城市的风景,给葡萄园带去生机,用于住宅取暖,延续千万贫困人口的生存,提供千百种“小职业”,养肥群猪,供孩子们玩耍,排解囚犯的孤独,给疯子和艺术家们以灵感,与朋友们纵情欢乐,同时,也唤起了人们把废弃物变成为可利用的再生资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你看,卡特琳·德·西尔吉并不以猎奇的心态对待历史上那些发出恶臭的垃圾,而是多少采取了一种浪漫和乐观的态度,并告诉读者必须正视垃圾的存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占用土地、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资源、影响空气质量、污染大气、传播疾病……所以,垃圾的主要问题,就是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这也是学者著书立说研究垃圾的焦点所在。

  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英国作家史蒂夫·帕克尔的《环境与危机:垃圾与回收利用》(张晓欣译),聚焦“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有毒废料与核废料”等,警告我们人类,今天的世界已是“充满垃圾的世界”,大量的垃圾污染着我们这个星球:有人把废旧的汽车抛入海中,形成了珊瑚礁;全世界的废旧轮胎几乎堆积如山;有人焚烧垃圾、有人填埋垃圾、有人倾倒垃圾;对垃圾的处理毫无节制、毫无规律、毫无方法,但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生活垃圾都可回收利用,人类应有效地回收利用垃圾,来拯救我们的星球……

  文/许民彤

  如今,为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体现社会文明水平发展,更多的人正在响应号召行动起来,掌握正确的处理垃圾的方法,实行垃圾分类,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由此,笔者不禁想到几册关于人类垃圾历史、垃圾与文明、垃圾分类方面的图书,推荐给大家,我们从阅读中学会“垃圾分类”……

  一、了解人类的垃圾历史

  关于人类的垃圾历史的图书,笔者较熟悉的有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卡特琳·德·西尔吉所著《人类与垃圾的历史》(译者:刘跃进、魏红荣),有2018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意大利人麦克?马瑟里的《垃圾历史书》(译者:王金霄、文铮)等书。这两部书,虽然内容同为介绍人类垃圾历史,但笔法风格不同。

  麦克·马瑟里是意大利插画家、幽默作家,他对历史的热情和作为生态学家的社会精神,激励他创作出了这部关于人类垃圾历史的图书。

  翻看这本书的“目录”,比如“古代的垃圾”“城市垃圾”“中世纪的垃圾”“一个陌生的词语——卫生”“罗马的大扫除”“垃圾革命”“当代的垃圾”“分解垃圾”“垃圾工业”“欧洲的垃圾循环”……等等,就可看到这部书的内容,是一段从史前到现代的垃圾发现之旅——从雅典无序的垃圾倾倒,到罗马有序的马克西姆下水道;从腐臭的垃圾及中世纪的瘟疫温床,直到现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的雾霾和不可生物降解的垃圾山……

  作者在本书“垃圾的循环”一节中说,在地球上,每种生物都会产生废弃物,智慧的大自然把这些废弃物进行循环,从而创造出新的生命,这就是生态平衡的规律。但有的物种繁殖得太快,产生的废弃物太多,就算其他生物拼尽全力也吸收不完,从而导致生态失衡。这种失衡就会让原本有用的废弃物变成有毒的垃圾。

  作者说,“早期人类——智人飞快地繁衍后代,与此同时,他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欲望越来越大,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开始制造大量的垃圾,而大自然并没有做好给他们擦屁股的准备(不好意思,这里一定要用‘擦屁股’)。随着时间的流逝,情况不断恶化,人类社会越‘文明’,产生的垃圾就越多。不过还好,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垃圾问题,并且在着手解决:从远古时期到现在,从第一条下水道的发明到最新式的垃圾循环处理系统,人类的历史就是垃圾的历史,而且也是人类怎样面对垃圾问题的历史。”

  阅读麦克·马瑟里的《垃圾历史书》,我们发现垃圾有它自己的历史,人类的历史与垃圾是密不可分的,而垃圾管理更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致力于发明各种办法来解决垃圾的问题。我们认真了解垃圾的历史,也是不断了解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从治理垃圾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和未来。

  二、垃圾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卡特琳·德·西尔吉,是法国农业学家、法国环境与能源控制署工程师,他创作的《人类与垃圾的历史》,在对垃圾的历史书写中,我们看到了垃圾的灾难。

  作者在《人类与垃圾的历史》中这样写道:垃圾正在扼杀、吞食着城市,同时垃圾也改变着城市的风景,给葡萄园带去生机,用于住宅取暖,延续千万贫困人口的生存,提供千百种“小职业”,养肥群猪,供孩子们玩耍,排解囚犯的孤独,给疯子和艺术家们以灵感,与朋友们纵情欢乐,同时,也唤起了人们把废弃物变成为可利用的再生资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你看,卡特琳·德·西尔吉并不以猎奇的心态对待历史上那些发出恶臭的垃圾,而是多少采取了一种浪漫和乐观的态度,并告诉读者必须正视垃圾的存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占用土地、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资源、影响空气质量、污染大气、传播疾病……所以,垃圾的主要问题,就是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这也是学者著书立说研究垃圾的焦点所在。

  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英国作家史蒂夫·帕克尔的《环境与危机:垃圾与回收利用》(张晓欣译),聚焦“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有毒废料与核废料”等,警告我们人类,今天的世界已是“充满垃圾的世界”,大量的垃圾污染着我们这个星球:有人把废旧的汽车抛入海中,形成了珊瑚礁;全世界的废旧轮胎几乎堆积如山;有人焚烧垃圾、有人填埋垃圾、有人倾倒垃圾;对垃圾的处理毫无节制、毫无规律、毫无方法,但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生活垃圾都可回收利用,人类应有效地回收利用垃圾,来拯救我们的星球……

  三、我们应该知道的垃圾知识

  在生活里,我们很多人对塑料袋、餐巾纸、电池、卫生巾、衣服、大骨头、易拉罐等垃圾,不知怎样分类,如何处置,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知识。由此,笔者推荐阅读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高英杰和唐在林主编的《绿色环保从我做起之垃圾分类》。

  《绿色环保从我做起之垃圾分类》是一本科普读物。全书先向读者介绍“垃圾知识”,介绍“实用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垃圾的资源化和综合利用技术”以及美国、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垃圾分类经验。

  “实用的生活垃圾分类法”中指出,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玻璃、塑料、金属和织物;“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它们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3吨有机肥料;“有害垃圾”包括废旧电池、废旧灯管、废水银温度计、家电用品、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须特殊安全处理;“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对上述“垃圾”,我们还可以采取“干垃圾”“湿垃圾”分类法。“干垃圾”也称无机垃圾,主要指废弃的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织物等,还包括废车辆、家电家具、装修废弃物等大型垃圾;“湿垃圾”,也称有机垃圾,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厨余垃圾,水果皮、剩菜剩饭等……

  “有机垃圾”有何回收利用价值,其危害性如何?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美丽中国之垃圾分类资源化》(作者:胡贵平),给我们介绍得更加详尽。

  吃剩的瓜果蔬菜和鸡、鸭、鱼骨头以及螃蟹壳、虾壳等这些“厨余垃圾”,从化学组成上,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类和无机盐,其中以有机组分为主,有机垃圾中水分约占85.3%;干物料中粗脂肪约为25%,是大豆的1.5倍;粗蛋白约占25%,是玉米的2倍:总能水平达20MJ/kg。无机盐中氯化钠的含量较高,同时含有一定量的钙、镁、钾、铁等成分,具有营养元素齐全、再利用价值高的特点。

  餐厨垃圾(厨余垃圾),感官性状上,表现为油腻、湿淋淋,影响人的视觉和嗅觉。这类垃圾,含水率高导致其渗沥水可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有机物含量高的特点,致使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很快腐烂发臭,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污染;厨余垃圾存有病毒、致病菌和病原微生物,是蚊、蝇、老鼠等的滋生地,如不加以处理而直接利用会造成病原菌的传播和感染,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这使我们对垃圾尤其是“湿垃圾”的危害性,有了深刻认识。

  在生活里,我们很多人对塑料袋、餐巾纸、电池、卫生巾、衣服、大骨头、易拉罐等垃圾,不知怎样分类,如何处置,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知识。由此,笔者推荐阅读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高英杰和唐在林主编的《绿色环保从我做起之垃圾分类》。

  《绿色环保从我做起之垃圾分类》是一本科普读物。全书先向读者介绍“垃圾知识”,介绍“实用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垃圾的资源化和综合利用技术”以及美国、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垃圾分类经验。

  “实用的生活垃圾分类法”中指出,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玻璃、塑料、金属和织物;“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它们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3吨有机肥料;“有害垃圾”包括废旧电池、废旧灯管、废水银温度计、家电用品、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须特殊安全处理;“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对上述“垃圾”,我们还可以采取“干垃圾”“湿垃圾”分类法。“干垃圾”也称无机垃圾,主要指废弃的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织物等,还包括废车辆、家电家具、装修废弃物等大型垃圾;“湿垃圾”,也称有机垃圾,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厨余垃圾,水果皮、剩菜剩饭等……

  “有机垃圾”有何回收利用价值,其危害性如何?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美丽中国之垃圾分类资源化》(作者:胡贵平),给我们介绍得更加详尽。

  吃剩的瓜果蔬菜和鸡、鸭、鱼骨头以及螃蟹壳、虾壳等这些“厨余垃圾”,从化学组成上,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类和无机盐,其中以有机组分为主,有机垃圾中水分约占85.3%;干物料中粗脂肪约为25%,是大豆的1.5倍;粗蛋白约占25%,是玉米的2倍:总能水平达20MJ/kg。无机盐中氯化钠的含量较高,同时含有一定量的钙、镁、钾、铁等成分,具有营养元素齐全、再利用价值高的特点。

  餐厨垃圾(厨余垃圾),感官性状上,表现为油腻、湿淋淋,影响人的视觉和嗅觉。这类垃圾,含水率高导致其渗沥水可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有机物含量高的特点,致使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很快腐烂发臭,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污染;厨余垃圾存有病毒、致病菌和病原微生物,是蚊、蝇、老鼠等的滋生地,如不加以处理而直接利用会造成病原菌的传播和感染,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这使我们对垃圾尤其是“湿垃圾”的危害性,有了深刻认识。

关键词:

编辑:方馨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