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洞头新闻   ->   社会万象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洞头老翁董绍新的“好事人生”
2015年09月18日 08:26:21来源:洞头新闻网
核心提示:

董老的爱心存折。赵用 摄

  出生于1934年的他,在21岁时就立下此生要做100件好事的志愿,如今,他所做的好事虽已远远超过百件,但助人已然成为老人生活的一部分一直持续着,并作为家风传递给子孙——

  印着“光明”二字的红色缎面笔记本已经褪色,里面的纸张、笔迹也已泛出岁月的痕迹,但这里面记录的100多件从1954年8月至2012年7月18日所做的好事,让笔记本的主人董绍新犹如至宝仔细珍藏。1956年,把自己新婚的棉被赠予贫困的“五保户”、1961年,风雨天的渡轮上遇到带着孩子的晕船妇人主动让出雨伞、2008年,为东屏寮顶村贫困大学生筹集学费……事情虽然琐碎,但60年如一日的坚持,令人心生敬意。老人的援手,也犹如一缕光明,给当时困境中的他们以温暖。

  “把自己做的好事记录下来并不是炫耀,而作为一股督促的力量,时刻提醒自己当初的立志。”董老说。60年过去了,老人当初立下此生做100件好事的诺言早已实现,但已把助人为乐深深融入生活一部分的他,依然继续着自己的“好事人生”。

  翻开日记的第一页,是老人自己写的一首小诗:“为人民多办好事,是做人应有义务。为人类多施好为,一世人真算稀奇。”日前,这本承载着董绍新半个多世纪“好事人生”的笔记本,在老人八十寿辰上传到孙子董逸翔的手中,这笔祖辈的精神财富有了传承人。

  立志,此生要做百件好事

  1934年出生的董绍新,祖籍玉环。21岁时来到洞头,被安排在当时的玉环人民银行,主要负责贷款申请核实工作。白天,他到村里了解三产发展情况,对申请贷款渔民、农户的情况进行核实,发放贷款;晚上,便会捧起三本从杭州买回的《毛泽东选集》、《党章》、《论共产党员修养》等书籍,挑灯仔细研读。“我最喜欢其中的5篇:《纪念白求恩同志》、《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注意工作方法》……”老人对此如数家珍。对自己特别喜欢的几句话,更是脱口而出:对工作要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群众要极端热情;做一个有益人民的人……

  在研读理论著作过程中,这个来自穷苦人家的孩子内心翻涌。“我是从苦里长大的,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海岛群众扶持了我,决不能忘恩负义”,一个宏大的理想逐渐在这位年轻人心中成型:这辈子要为有困难的人做100件有益的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954年,董老迈出60年“好事之路”的第一步。当时,作为驻村干部,董老走访中得知沙岙村的一贫困户生活极度贫困,当时洞头刚解放不久,每家每户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他的工资每月也只有20几块钱。看着人家没钱、没粮票,孩子和大人一起挨饿,董老便带头捐了1块钱,再继续发动干部、村民一起凑了30多块钱,帮助这户人家渡过难关。

  在此之后,凡是哪里听到、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他总是不吝惜把善款送到他们的手中,再把事情记录在笔记本上。

  铁律,工资十分之一助人

  从银行工作人员,到县财政局领导,再到金融机构负责人,身份转变但董老做好事的心始终没变。从最初每月拿出一二元,到现在每月六七百元,好事“基金”的地方存放点,也从抽屉“搬”到了银行,为此,董老还专门办了一张“助贫残专折”。

  “家里人对我很支持,尤其是老伴。”董老说,当初和老伴商量每月收入中拿出一些钱当做好事的专款,可是家里有3个子女需要抚养,还要供养老人等各种生活开销,花费不少,如果每月定额存钱做好事,就必须在并不宽裕的生活费里抠,但老伴深明大义立马拍板每月拿工资的十分之一出来作为专款。

  为了不增加家里负担,董老就在自己身上省钱。这辈子他没有穿过西装,唯一的正装是一件中山装,而其他的衣服则都是子女孝顺他买的。为了省钱,40分钟以内的路程,董老都坚持步行,他的牛皮厚底鞋为此每年要补上三次底;为了省钱,他在吃上毫不讲究,只求温饱足矣;为了省钱,董老几乎从不旅游,董老说,在他眼里旅游是“花钞票,买疲劳”。

  可对于需要帮助的对象而言,他却十分慷慨。“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如果遭受困苦的人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一定会伸出援手资助。”老人一直坚信为人一定要有恻隐之心。得知宁波理工学院有位学生因家庭生活困难,到冬天衣不暧身,老人即从自己的帮困基金中取了300元寄给她;省商业职业学院一学生急需3500元买台电脑,他立即到几个单位筹资,可还缺800元,又以关工委的名义从帮困基金中补齐给她;陕西中医院一学生上学缺路费,他就以北岙镇党委的名义给了他300元……为了不给孩子们增加心理负担,很多时候董老都是以北岙镇党委、关工委、以及建行党支部的名义进行捐赠,而每天电视上几档新闻节目就是他获得“求助”信息的来源。

  欣慰,助人队伍日渐庞大

  1994年,董老从洞头建行退休时,他的笔记本上正好记录了70件做过的好事。“这下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未尽的志愿。”很快,董老就成了县关工委的“编外人员”,那些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不是自己找上门的,而是董老听人反映或主动收集情况,登门去找的。

  有一次,董老得知东屏街道一孩子,因母亲早逝,父亲又丧失劳动能力,家庭已很困难,加上姐姐上大学,自己读高中,学费更是无处着落。为了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渡过难关,他不仅四处为姐弟俩筹措学费,还自己掏钱以县建行党支部无息贷款的名义资助5000元,帮他父亲开了一间小店谋求生计。当时,董老手头只有3000元,又向别人借了2000元凑齐给他。至今,孩子父亲还不知道是董老帮助了他们。

  到目前为止到底捐助了多少钱,董老说自己已记不得,但记者从老人一页不起眼的工作小结上可窥一斑。上面写着从1998年到2011年,以关工委名义筹资33.39万元,个人捐款4.9万元,帮助大学生70人。

  做好事不图任何回报,偶尔还会听到一些冷嘲热讽,但董老丝毫不在意,更多的是,在他“好事人生”的感召下,不断有人加入到做好事的队伍中。“董老对公益事业的热忱付出,感染了我。”说起与公益事业的结缘,洞头关爱帮扶小组发起者之一成贞心说是源于对董老的敬仰。2013年,在董老和她等5名爱心人士的牵头下,该县关爱帮扶小组宣告成立,小组成员每月上交200元作为帮扶基金,扶危济困。如今当年的5人小组已经发展至39人,其中还有曾受老人帮助,如今反哺社会的大学生。

  传承,望子孙传承好家风

  2012年7月18日,董老此生要为贫困百姓办百件好事的承诺已经实现。这本被岁月抹去光华的红色缎面笔记本,完成了自己光荣的历史任务。原先的笔记本已无纸可记,董老自己裁好大小合适的白纸进行“加页”。在加页纸的最后一页,董老写着,“日记本已无纸可记,今后为贫困群众再尽义务小事均不记录,自己将继续余生甘为孺子牛而努力!”这是这本写了大半个世纪的日记本的最后一句话。

  用一小块粉色缎面把笔记本好好包上,再将其放入一个已是油漆斑驳的暗红色木匣子里。“这些东西以后就给你了,希望你好好保管。”董老小心地合上匣子推板后,把东西交给了孙子董逸翔。董老的儿子今年55岁在银行工作,记者好奇为什么董老不把笔记本传给儿子,而是直接传给孙子。董老笑着说,儿子20多岁的时候自己的百件好事还未完成,能否兑现承诺都还不确定,而孙子也快到而立之年足以托付。

  董逸翔今年29岁,在温州市儿童医院工作,是一名儿科医生。在他心中,爷爷非常和善,特别愿意帮助别人。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他觉得向身处困境中的人施以援手是一件本应该去做的事情。他从小喜欢医学,而爷爷的影响潜移默化地让他认定了走学医这条路。“爷爷的精神很可贵,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董逸翔坦言,自己定会继承爷爷的助人精神,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除了这本60年一直陪伴身旁的笔记本外,董老还把生平收集摘录的古言善语警句,打印在一张粉色A4纸上,一并交到孙子手上。指着其中一行文字,老人指读着“做人要以仁德为本,少做点锦上添花,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文字犹如老人自己的人生写照。董老说,以事实的自我诺言传给下一代,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做人,这些将成为他们受用一生的财富。

记者 陈蜜 金洁  林晓苏
 

关键词:

编辑:丁静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