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洞头概览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洞头县霓屿街道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2012年02月21日 09:50:37来源:
核心提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新变化,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和谐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统一群众思想共识,凝心聚力,推进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霓屿,是街道精神文明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新变化,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和谐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统一群众思想共识,凝心聚力,推进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霓屿,是街道精神文明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基本情况

  霓屿街道位于温州瓯江口外,洞头县西侧,全街道辖区有10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总人口13071人,辖区包括附近7个无人岛和23个礁,陆域面积约11.5公里。

  霓屿是洞头与温州市区最近的区域,根据市县的规划,霓屿是洞头海西湖城市核心区五大板块之一、是温州大都市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洞头推进三生融合、加快与温州同城发展极为重要的“紧固器”,也是温州城市东拓至洞头最先承接的“连接器”,霓屿由此成为了洞头与温州同城发展、温州城市东拓至洞头双向对接发展的交织点与中枢,霓屿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霓屿街道社会各项事业得到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霓屿面临着灵霓一体化、瓯飞工程开工、七七省道等重大项目建设。

  霓屿街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街道中心工作,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我街道目前共创建市级文明村1个,县级文明单位4个,县级文明村3个,市级“春泥计划”实施示范村1个,县级“春泥计划”实施合格村3个。

  (一)思想观念不断进步。近年来,随着农村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精神方面的消费逐步增多,休闲方式逐步多样化。不少村居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等活动。由于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广泛开展宣传政策法规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村活动的开展,农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二)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一是街道利用借助街道网站、广播、微博、短信、宣传栏、主题报告等手段,对我街道群众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科学知识、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知荣辱、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形成现代文明理念。二是深入开展学习型社会创建工作。开展“科学普及、和谐奋进”为主题的社科普及周活动,提高群众综合素质。积极开展以“快乐阅读、和谐共筑”为主题的全民读书月活动,形成知书好学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竞技比赛活动,营造齐学共进的良好氛围。三是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继续开展“文明家庭”、“十佳孝星”等评选,推出一批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鼓舞士气,弘扬正气。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进一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四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现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各村按照村庄规划,加大基础性投入。从解决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加大农村交通硬质道路建设,解决农民集中生活污水处理问题。按照绿化、亮化、美化的标准新建村庄基础实施。大力开展治理农村“脏、乱、差”的长效管理措施。引导农民改厕、改圈、改舍、改灶,改善居住环境,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培育渔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加强了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和村居文化广场建设,已新建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建设用地面积为181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449.9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87.8平方米,总投资为250余万元,室内功能布局有多功能厅、书报阅览室与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展示廊、管理用房、中庭景观、教育培训室、文艺排练室及健身房,设备齐全,全天候向群众开放。新建村级大型休闲广场5个,健身苑点全覆盖,篮球场、乒乓球室、门球场、棋牌室一应俱全;农家书屋10个,藏书有4300余册,有的村设有规范的图书阅览室,文化阵地的建设有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四)深入推进“春泥计划”实施工作。紧扣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关键环节,利用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发挥青少年实践基地辐射作用,不断丰富和创新实践活动,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辅导、结对、扶持等方式将经典图书、电影下村、帮困助学、关爱留守儿童等实事项目送到“春泥计划”实施村,积极创新载体探索“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共建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因势利导的原则,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注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让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目标,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加大对网吧、电子游戏厅等的监管力度,网吧、游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管理规范,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着眼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做好霓屿紫菜特色文化、非物质遗产等特色品牌申报挖掘工作,对非遗等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整理。成功举办洞头·霓屿首届紫菜文化旅游节与霓屿非遗展示。深入开展种文化工程,加大村级文体队伍的建设力度,目前队伍共16个,有健身队、腰鼓、铜鼓队、太极拳队、健身气功、合唱队、舞蹈队、门球队。积极实施“一乡一韵、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乡村工程,促进街道及村两级文化互动发展。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把传统节日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营造尊重传统节日、热爱传统节日、参与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街道在抓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有:

  (一)重视不够,认识偏差。一是一些村居,尤其是经济和基础建设较为落后的村居,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干部队伍建设、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做到两者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张皮”。二是群众性创建共建活动发展不平衡,一些行政村工作显得被动、消极,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工作创新不足,创建活动成果不明显,工作无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二)投入不足,基础薄弱。一是有一些村(社区)阵地建设了,但在落实人员管理,开展活动上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体设施,也没有很好的保养和管理,无法发挥作用,活动阵地变成了聋子的耳朵;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个别村居文化阵地破旧,设备落后,如村居藏书陈旧对读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三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电影、戏剧演出、民间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已是很少见。

  (三)工作滞后,观念错位。一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缺乏深度和广度,偏重于形式,针对性不强,层面不够丰富,实效表现不明显。二是整体文化生活水平不高,缺少必要的文化氛围,群众性文化活动疏于开展,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年轻力量较少,文艺基础薄弱,文艺队伍质量相对较低。三是社会风气难以形成。封建迷信和一些不健康的活动还有一定的市场。导致一些不良风气蔓延,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格格不入的现象屡见不鲜,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赌博风越刮越烈。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不高。

  三、对策建议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认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深化认识,做到“三个到位”。

  街道及村居领导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真正把精神文明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资金投入到位。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保障农村精神为文明建设的正常开展。三是工作落实到位。把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逐级分解,层层落实。

  • 提高素质,狠抓“三个教育”

围绕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个核心,大力抓好“三个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一是抓好形势政策教育。以“学政策,知政策,用政策”为主题,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农村形势政策教育,宣传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用政策调动人心,用利益激励人心。二是抓好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针对当前农村一部分农民群众价值取向错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是非观念模糊等问题,扎实开展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为主题的时代精神教育,以“告别陋习,树立新风”为主题的移风易俗和行为养成教育,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消除封闭、保守的意识,树立敢闯敢拼、勤奋自强、富而思进的观念。三是抓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渗透和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将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企业老板、种养大户、经济人。

  (三)优化载体,开展“三项活动”

  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一是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和谐霓屿为目标,在全街道范围内积极开展群众性共建活动“文明行业”、“文明窗口”、“文明家庭”等创建和“十大孝星”、“十佳公婆”、“十佳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社区及青少年志愿者活动,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老人、尊敬老人的良好氛围,形成以德报怨、促进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努力发展村居(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和校园文化,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书画展览等活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建设工程,推广农村数字化电视户户通工程,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更加可亲可信、深入民心。三是繁荣渔农村文化活动。彻底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支持已建成的基层文化阵地长效运作机制的形成,加大规划村级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逐步配齐文体设施,让群众忙时有用处、闲时有去处。设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村的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积极挖掘民俗及非遗文化,培育“文体特色村”和“文化科技中心户”发展当地有特色性的文化,组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宣传演出队伍,举办常年性“周末文化”或“节庆文化”,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

编辑:钱飞琴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