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洞头新闻   ->   洞头人行天下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墨飘四海 书写人生
2010年10月28日 17:18:32来源:
核心提示:日前,来自鹿西乡的著名书法家潘海溶向家乡洞头捐赠了一百副“龙”字书法作品,表达了对家乡的赤子之心。

  日前,来自鹿西乡的著名书法家潘海溶向家乡洞头捐赠了一百副“龙”字书法作品,表达了对家乡的赤子之心。

潘海溶,字海龙,号儒苑斋主,现为中国沫若书画院院长、中华榜书艺术研究会主席的。拥有行云流水般精湛书法技艺的他,是近年来走进中国书法殿堂之一者,特别是他的榜书书法堪当中国书法界领军人物。

 

点撇钩捺  人生“起点”

  上世纪50年代,上小学的第一堂课便是描红。因此,书法成了那个年代孩子们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技能。可在上学之前,潘海溶就早已在家挥笔弄墨了。他说:“我父亲是一位小学书法老师。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看父亲在宣纸上潇洒挥毫,那种感觉真好。”在父亲的影响下,潘海溶喜欢上了书法。在散发着浓浓墨香的书房里,时常可见他缠着父亲以大手握小手的方式,从点撇钩捺开始练起。

  7岁上学后,潘海溶在学校总是跟着老师的进度,老老实实地描红。一回家,当邻居家的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跑出去玩时,他却选择安心在家“尝墨”,每次都会练得废寝忘食。上小学三年级后,潘海溶便开始临摹柳(公权)体,书法技艺也在那时开始初具规模。

一笔一画  勤奋“磨字”

  初中时,潘海溶希望在书法方面有一些改变与突破。于是,他买来书法四大家的字帖,慢慢地临摹起来。对比一张张沾满墨汁的宣纸,似乎上面的每一个大字都是灵动变化的。看着儿子在书法技艺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同样热爱书法的父亲深感欣慰。每当有人上门求字时,父亲总是力推潘海溶,希望多给儿子一些展现书法技艺的机会。从那之后,潘海溶的墨宝便在熟人们的视线中开始出现。

  1968年,20岁的潘海溶走上了工作岗位,那是一个与书法毫无关系的工作单位。之后,他还辗转到玉环、北京等地。转眼,30年过去了,潘海溶的生活始终未能与“书法”有任何的交集。直到98年,由于工作调整,潘海溶终于从事了一项与书法有密切联系的工作——任中国沫若书画院副院长,并与2008年,担任中国沫若书画院院长。说起这30年的工作经历,潘海溶感慨地说:“这之前,我的工作时常闻不到墨香,只能在生活中舔尝。如今,工作与爱好走到了一起,也让我有了更多展示的机会。”

“墨海”人生  字字精彩

  现在,身为“当代书画八家”之一的潘海溶每天还保持练字的习惯,只要一有空就会磨墨。“除了书法,我没有其他的业余爱好。”潘海溶简单而干脆地说道。2007年11月,潘海溶荣获“中华榜书狂草书法第一人”的最高荣誉称号,作品被海内外收藏界、博物馆、艺术馆收藏。2008年,其巨幅榜书“龙”字作品分别被中国三大文化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收藏。在古往今来的书法家中作品同时被三大文化名楼收藏,潘海溶属第一人。今年1月,潘海溶还荣获“中华杰出艺术家”荣誉称号。

  潘海溶的经济本不富裕,但他对家乡的建设却一如既往地默默支持着。长久以来,他不仅援建了口筐码头、村文化中心,还积极参与各项公益事业,为灾区建设、扶贫事业捐赠书法作品。

         见习记者 陈燕燕

关键词:

编辑:邵时锦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