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乡土风情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祈祝成人 祈福七夕
2010年08月23日 08:52:23来源:洞头新闻网
核心提示:

  探源七夕

  唐朝诗人权德舆有诗《七夕》:“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七夕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民间节日,是中国的情人节,全国各地的七夕节风俗多半和牛郎织女有关。而洞头的七夕节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融入了更多的民俗元素,除具有情人节的元素外,更具有儿童节、成人节、乞巧节、女儿节、祈福节、感恩节的成分,其中儿童节、成人节的成分最重。
  洞头和闽南地区的人们一样,在七夕节当天要祭拜七仙女(口语上尊称为七星娘妈,文字上写作七星夫人),而富有特色的 “七星亭”和“巧人儿”馃是必备祭品。这些习俗的形成都和一个不同于牛郎织女的古老传说有关,这个古老传说也在洞头岛上广泛流传。很早以前,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体察凡间的疾苦和善恶。王母娘娘扮成乞丐下凡,见有人用糯米饭捣油灰砌坟墓,上前乞讨却遭到一顿鞭打。王母娘娘大怒,惊异凡间人如此糟蹋五谷,如此势利寡情。玉皇大帝得知也大怒不止,下旨降灾人间,让那一带连旱三年,五谷不生,六亲不认,让他们“人吃人”!七仙女得知这一消息,又惊又疑,也扮成乞丐到了那一带,向一摆渡老伯乞讨,才得知用糯米饭捣油灰砌坟墓的是财主,而吃糠菜饼的是众多的穷苦人!七仙女拿着糠菜饼回到天庭,王母娘娘知道自己错了,只是玉皇大帝的旨令已经下了,不能更改。七仙女愿代行天令,就和六位姐姐一起下凡,用米粉印制成许多人形的馃饼,施舍给百姓,瘦小的孩子吃了后长得又高又壮。人们感念七仙女的恩德,把这种印有人形的馃饼取名“巧人儿”馃,年年七月初七制作,祭拜七仙女;大家盼望自家孩子能得到七仙女的关照,快长快大,便有了成人节的仪式;为了给七仙女以后到凡间体察民情时有个遮风挡雨的歇息地,于是就扎出了“七星亭”。这是一个救难加感恩的故事,既表现了海岛群众知恩必报的朴素道德观念,又寄托了他们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
  那洞头七夕民俗的源头在哪里?洞头操闽南语住民的先辈,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厦门一带。显然,洞头七夕成人节源自闽南,我县民俗专家对此做过考证。在福建惠安县的崇武古城,当地人把“七夕”称作“七娘妈生”,意为七仙女生日。当天中午,家家户户在庭院或大门口摆上桌子,烧香祭拜七娘妈,供品是烧熟的各种菜肴和带馅的红龟馃,酒盏、筷子、花粉等,都按七的数摆设,香也点燃七柱。家中有小孩的,要请“七娘妈亭”,祭拜完毕后焚烧,一直到孩子16虚岁。如果家中有16虚岁的孩子,要举行成人仪式。供品增加公鸡一只,糖汤圆一盘,大寿龟馃若干。舅舅家要送新衣裤、新鞋子。福建莆田市文甲镇设有七娘妈庙,庙里有七娘妈的大幅图像,图像摆放大香炉,七夕当日都有人到庙里祭拜。祭品嘛,都是烧熟的菜肴,平日家里小孩有发烧咳嗽的,也去拜七娘妈,供品很简单,只要生、熟鸡蛋各两个。潮汕一带,农历七月初七被称为“公婆母生”,是保护少儿的“床母”的诞生日,有15岁以下小孩的家庭,都要祭拜。供品有三牲、米饭等,必不可少的便是用这些木模印制的桃馃、石榴馃,一律红色。孩子到了15虚岁,要举行成人礼仪式,俗称“出花园”,祭拜就隆重了:祭品一般为双数,多的达12种,孩子身穿新衣,脚穿红木屐。祭拜完毕,这个小孩要吃公鸡的头,还要吃猪内脏,意在长大后肚子里有学问。台湾云林县西螺镇也在七夕拜七娘妈,只是祭拜的仪式、地点、时间较为机动:有在家中拜的,也有到庙里拜的;可在中午拜,也可以在傍晚拜;供品大多为家常菜肴,再加上油麻饭和公鸡。
  有关“七夕”的民间传说,除了牛郎织女爱情型,还有潮汕一带 “床母” 的巧妇型,洞头“七仙女”的救难感恩型。这些故事在不同地域流传,便衍化出了不同的习俗,使得“七夕”节多姿多彩。洞头的七夕成人节,源自福建崇武,又有潮汕一带成人礼的痕迹,既有传承,又有变异。在数百年的沿袭中,程式渐趋固定,特色更为鲜明,所显现的民俗文化意义的影响也更加广泛。09年7月,“洞头七夕成人节”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七夕

  “七月初七天门开,七星娘妈坐莲台;有花有粉请你来,保佑娒儿快快长大免祸灾。”这首祝谣在洞头一直唱了不知多少个世纪。和许多日渐衰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同,洞头的七夕成人节,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仍然为人们所看重:七仙女的传说一遍又一遍地被复述,一年一度的祭拜仪式在家家户户中规中矩地进行着。七夕的传承在洞头似乎是自然而然的,而且在历史的传承中发展出了一套特有的模式,并以家中孩子16虚岁的成人礼最为庄重。
  “七星亭”是七夕祭拜七星夫人的必备祭品,早在“七夕”之前许多天便开始准备。“七星亭”仿亭阁的剖面形状制作,亭中贴有七仙女图像,亭额写“七星夫人”横批。七星亭的规格有两种:单层结构的叫扁亭,双层或双层以上的称圆亭。家中有16虚岁的孩子,需进行成人仪式的家庭,一定要请圆亭,最高达七层。制作精良的七星亭,亭柱上还扎有“磨喝乐”。磨喝乐源于佛典,传自印度,为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佛教天龙八部之一,传入我国后,由原来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的儿童形象,传承至今已历经1000余年,在洞头的七星亭上仍有保留,实属不易。
  “巧人儿”馃是一种印有各种人物、动物形状的红色馃饼,把糯米和粳米按比例掺和磨成粉,加入食用红粉和糖,搓揉均匀后,在木雕印模上印出图形,经蒸熟即可。木雕印模俗称“巧人儿印”,又叫“龟印”,选用硬质杂木削成,正反面和边侧雕有寿龟、状元郎、美少女以及鱼虾花卉等印刻图案。
  七夕成人仪式的祭拜在七夕当天傍晚进行,程式固定、庄重。祭桌安放在自家庭院天井或屋门前,需垫高。桌上摆放七双筷子、七盏酒盅为多;祭品有干品、熟食、丝线、胭脂粉,均以七计;另有七朵鲜花,一般为凤仙花,洞头俗称指甲花。七星亭、“巧人儿”馃是必备的祭品,还需红龟、红圆各16个,煮熟的公鸡一只。红龟的原料和做法同“巧人儿”馃,只是印出的图案是寿龟;红圆是以煮熟的糯米饭加花生、芝麻为馅的一种特色小吃。祭拜时,主妇点燃七支香,一对蜡烛,跪拜祈福,然后与孩子一起,面向“七星亭”,双手合掌祷告,祈求七仙女保佑。祭拜完毕,待香烛燃点过半,再烧金银纸,焚“七星亭”,放鞭炮。
  撤供后,供品中的熟食重新回锅加热,全家人合吃平安饭。红龟和红圆分送给至亲近邻,表示孩子已长大成人,今后过年不必再送“压岁钱”,有的人家亲戚朋友多,家境又好,红圆多到要备几十个分送的。至于公鸡的吃法,更有讲究:要事先从山上地里采集花生根、车前子草根、朴树根和泽兰的茎,洗净合煮,滤根留汁,待祭拜完毕后与公鸡同煮,让16虚岁的孩子吃,意为从此成丁了,长根了,今后能茁壮成长。
   家里有小孩但未到16虚岁的,也进行祭拜,仪式和供品大致相同,只是不摆红龟、红圆和公鸡,增加用红丝线串铜钱或串长寿螺贝壳的挂件。祭拜完毕,挂件佩戴胸前,“巧人儿”馃则留作日后分享,对于当时生活在艰难年代的孩子,这是难得的零食。洞头操闽南语的家庭,孩子从出生到16虚岁,年年“七夕”要祭拜七星夫人。
  可是,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洞头七夕成人节的一些细节也在悄悄变脸:独生子女的吃食多样化了,“巧人儿” 馃作为零食的诱惑力大大褪色,分送红圆的数目在相互攀比中节节增加,以煮熟了的菜肴作供品的也少了,大多用水果、干品代之……有人甚至担心,长此以往,洞头的七夕成人节会不会消亡?
 

  焕新七夕 

  为了保护和发扬洞头七夕节所具有的独特民俗文化,传承百年的民俗传统中寄托美好祝福成为所有人共享的情感,作为浙江省首批旅游强镇的东屏镇,通过举办东屏七夕民俗节,挖掘民俗文化在“渔家乐”旅游发展中的特有魅力,让古老节庆重新涌动新鲜的血液,让现代人重新领略古老习俗的文化内涵。至目前为止,东屏镇在不断探索中,成功举办了三届东屏七夕民俗风情节。
  首届七夕节在省级特色旅游村东岙村举办。首届七夕节定名为“首届东屏七夕文化节”, 以“祈愿七夕,感受东屏”为主题,以成人礼祭拜仪式为核心,辅以民俗文艺演出、民俗踩街巡游、海滩篝火狂欢等活动,集中性地展现了洞头七夕成人节和洞头海洋民俗文化的风采。活动当天的傍晚,东岙村沿主干道的渔户家家摆桌祭拜,与村广场的主祭大会场遥相呼应。仪式现场则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气氛热闹而庄重。仪式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再由另外一位有威望的长者诵读祭文。16岁以下的孩子和刚满16虚岁的少年分别上台,听完快乐成长祝词,系上有一元硬币和红丝带做成的吉祥链后,孩子们双手合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许下自己美好的愿望。最后是祈福敬神,即焚烧七星亭。现场七个大小、成本不一的七星亭被在场的游客认购一空,有些游客自带七星亭参与焚烧,祈求佑福。
  第二届七夕节定名为“东屏镇第二届海岛七夕民俗旅游节”,举办地依旧选在东岙村,成人祭拜仪式依旧是重头戏。村里集中当地儿童,以16虚岁为标准,分成两组。邀请村里有威望的老人,身着传统服饰主持。并贡上红圆、寿龟、巧人儿馃等特色供品,念诵祭文祝词、焚七星亭、为孩子们祝福纳祥。第二届七夕节还增加了“亲子活动”版块,父女、母子可在一起学做巧人儿等供品,体验齐串贝链、共扎水灯等民间工艺。为了推广这一具有闽南和海岛双重特色的节日,还邀请来自瑞安等地的旅游团,参加七夕活动的游人中,岛外游客约占三分之二。百家宴是第二届七夕节的另一亮点,几百位游客在品尝“百家宴”的同时,还能欣赏到脚擂鼓、渔灯舞、贝壳舞等当地特色文艺表演。
  第三届东屏七夕民俗风情节,充分提炼和展示东屏七夕民俗风情品位。在往年亲子活动、成人祭拜、祈福宴的基础上,充实祈福宴为祈福感恩宴,又增加了传统小吃展示、民俗赛歌会等版块。小吃展示是本届七夕的一大亮点,组织从事渔家乐餐饮服务的厨师和民间巧匠、小吃烹饪能手,以翁糕、夹子饭、番薯粉茨、猫耳朵、泡圆、煎红圆等传统小吃为主,辅以展示洞头海鲜创意烧法等,现场制作,现场品尝,让海岛特色小吃的香韵不时飘散,让游客大饱口福,让游客在吃、玩、乐中亲近自然、体验洞头特色小吃的独特风味。
  本届七夕节增添的另一个重磅级版块是“民俗赛歌会”。洞头民歌富有海洋色彩,富有渔家色彩,富有乡土色彩,富有传统色彩,是渔民们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主要是以闽南方言为主的歌谣。然而和众多传统文化一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在众多流行歌曲的包围下,其魅力正在逐渐减弱。节庆是展示民歌文化的一个最好的舞台。本届七夕民俗风情节,就精心策划组织这场充满浓郁海岛气息的民俗赛歌会,让来自渔村的“刘三姐”们和她们的“阿哥”为观众奉献上一场精彩的渔歌对唱盛宴。为此,来自东屏镇各个渔村的200多位渔嫂和渔哥们,紧张排练了两三个月的时间。第三届东屏七夕民俗风情节上,7支身穿特色渔家服装的演唱队伍,每队30人左右,伫立在休闲船和沙滩上,对唱起了洞头特色的闽南歌,让游客聆听沙海之间渔民的歌声,让游客现场学唱闽南渔歌。
  七夕文化节的举办,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有利于传统民俗节日与现代旅游休闲业结合,既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品位,增添了活动的魅力,又让古老的七夕文化充盈了时代的活力气息。
 

关键词:

编辑:张汉珠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