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洞头网   ->   人文洞头   ->   乡土风情 -->正文
洞头网视
洞头图文
阅读排行
铜锅铁盖话牡蛎
2010年05月19日 13:44:51来源:
核心提示:
   有个闽南语民间谜语:“铜鼎铁鼎盖,风来浪来打不坏。”(鼎即锅子)猜一海贝,谜底是:牡蛎。

  小时候猜这个谜语,总觉得谜底不应该仅仅是牡蛎。如果牡蛎的双壳可以比喻成锅子和锅盖,那么,蛤蜊、蛏子、淡菜等等,跟牡蛎一样,也有两片外壳,也不怕风浪,都可以列入铜的锅子铁的锅盖之列嘛!后来经大人点拨才知道:蛤蜊、蛏子是躲藏在涂泥里的,淡菜是长在礁岩缝隙中的,独有牡蛎,附生在礁岩表面,迎着风浪,毫不畏缩地成长,才有这“铜锅铁锅盖”的美誉。民间谜语比喻之巧妙,状物之准确,显现出民间智慧之高超,从中可见一斑。

  牡蛎,温州方言称“蛎蛤”,俗读如蛎沟;闽南话叫做“蚝”,俗读如普通话的“哦”。它属双壳类软体动物,却与同类海贝不同,两片壳的形状大不对称:一片扁又平,紧紧附着在礁岩或船体表面,这样,再大的风浪也撼它不动;外壳这一片却凹凸不平,十分粗糙,遗留着与风浪搏斗的印记。两片壳在较窄的一端以有弹性的韧带相连,平时韧带收缩,双壳紧闭;潮水涌来时微微张开,把水流引入,享用随浪潮卷来的微小生物。它粗糙不平的外壳,起着削浪的作用,所以风刮浪卷,给牡蛎留下的是美餐,带走的是无可奈何的叹息。

  风浪奈何牡蛎不得,聪明勤劳的渔妇们自有办法对付。在洞头渔村,采集牡蛎叫“劈蚝”。在闽南语中,劈这动词,一般用在木材、粗毛竹的加工等力气活、手艺活上,可见劈蚝既要费力气,又要讲究技巧。劈蚝的器物叫蚝刀,过去是自己制作的:取一截粗细适中的短木棒作把柄,把粗铁钉烧红后嵌入木柄,再把外露的铁钉磨得锐利就成了。现在不用这么费劲,大都用一字型螺丝刀替代,方便多了。拿着蚝刀、容器到礁岩,找准牡蛎两壳连接的较宽部位,顺着两片壳的闭合处用力一撬,把它劈开,嫩白色的蛎肉连同鲜汁液流入事先准备好的小碗里,小碗装满了,再倒入小木桶。有经验的渔妇,一个潮水可劈到四五斤。外行的人就不行了,拿蚝刀对着牡蛎乱戳,或是在两壳交接处窄的部位撬,那里有坚硬的韧带,难以撬开,常常把蛎肉弄得支离破碎,变成灰黄色,看相不好,味道也差多了。

  民谚曰:“四月蛏,三月蚝,五月打铁婆”。“打铁婆”是一种乌扁鱼的俗名。这句谚语,按农历的月份,把蛏、蚝、乌扁鱼最佳采捕和食用的时间讲明了。在洞头沿海,牡蛎全年都可劈取,不过农历三四月时,牡蛎最为丰满肥嫩,过了这个佳期,牡蛎产卵繁殖、将养生息,就消瘦了。

   牡蛎肉的鲜甜,是大家公认的。过去到渔村作客,巧手渔妇端出的点心,常见的便是牡蛎面。面是手擀面,现做的;蛎是近海蛎,刚劈的。吃到嘴里,面的韧滑,蛎的鲜滋,令人赞叹;在过去物资匮乏年代,这样的美味,再加上渔家人的热情,让人久久回味。至于当时牡蛎日常的烧法,大都是熬牡蛎粥或煮牡蛎汤,式样并不多。

  现在不一样,牡蛎的身价可高了。药学家说,牡蛎壳是宝呀,能制酸止痛固涩,有平肝潜阳、软坚散结的功效。营养学家说,牡蛎肉好呀,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还有维生素和锰、铁、钙等多项成分,能滋阴益血、养心安神,有很好的食疗作用。于是,牡蛎便从渔家的小饭桌,堂堂皇皇地迈进了饭店的大餐厅。

   牡蛎的身价高了,食用的人众多,烹饪方法便也随之翻新。在洞头的许多餐馆,牡蛎炒蛋、牡蛎煎饼等制作方法已司空见惯;蛎黄瘦肉汤、蛎肉海带汤也很受欢迎。不久前洞头县举办“十大特色小吃”大赛,有酒店别出心裁地推出新菜——《牡蛎花开》:以牡蛎为主料,与面粉、葱等拌搅后煎熟,切成锥状,再按花瓣形装盘,花瓣中置色菜雕成的红色花蕊。这个创意菜肴形、色、味俱佳,一举夺得十佳之一的称号。

   牡蛎菜肴中,生拌牡蛎以其保持原汁原味、生猛劲十足而受到游客的青睐,不过,脾胃功能较弱者要慎食。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乐清雁荡山召开学术会议,报到当晚的接风宴上便有这道菜。一大盘的生牡蛎,三下五去二,很快被斯文的学者们一扫而空。当晚,大家称赞温州海鲜真好的声音犹在耳,却有四五个来自山区平原的来宾到医院挂盐水了,症状一个样,全是腹泻。一开始还怀疑宾馆餐厅卫生有问题,后来弄清楚了,是生拌牡蛎惹的祸。生牡蛎太鲜太猛,那几位来宾的肠胃经受不住,全“放闸”了。所以脾胃虚寒或不善海鲜者,面对生拌牡蛎的诱惑,要保持定力哦!作者:
邱国鹰

关键词:

编辑:张汉珠

洞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洞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洞头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致电,联系电话:0577-63430005